“三尺霸王鞭,神奇像霸王,鞭杆一挥春潮漫卷,鞭杆一挥风雷激荡,鞭杆一挥百花盛开,鞭杆一挥百歌唱……采访中,嘉峪关市文殊镇赵帅珍老人满怀激情为我们唱起了霸王鞭。这种特别的霸王鞭社火表演被列为嘉峪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嘉峪关市文殊镇67岁的赵帅珍老人成为《嘉峪关文殊霸王鞭》的代表性传承人。

霸王鞭的故事

霸王鞭传说大约起源于隋炀帝时期,当时的隋炀帝在政治上昏庸无能,对民众又实行暴政,黎民百姓陷于水深火热中,生活苦不堪言,民间怨声四起。但是,碍于统治阶级严苛的管制,百姓们无法畅所欲言,于是“霸王鞭”这种社火形式应运而生,大概是希望借助这种形式号召那些有志之士,鼓舞信推翻隋朝的统治。之后,霸王鞭一代一代传承下来,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后人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融进新的艺术元素,将单一的社火表演逐渐转变为内容丰富、动作多变的民间艺术形式。

霸王鞭的工艺和表演

霸王鞭的称谓与它表演时所用道具密切相关。由于表演者都持一种名叫“霸王鞭”的道具,故名“霸王鞭”。这里所说的“鞭”,确切地说是棒或棍,舞蹈时用霸王鞭围绕身体的主要关节碰击发出的响声和由此引动上身的拧、摆和小的变化以及双的跳动,形成各式各样的舞姿和动作,舞动过程中须击打或碰击地面、脚心、膝、胯、肩、肘、手掌部位。舞蹈既刚毅矫健又婀娜多姿。情绪高昂时,舞蹈随着音乐节奏变快,动作亦更加奔放热烈。

嘉峪关霸王鞭的道具比较简明,表演者手中的鞭便是全部家当。棍杆两端系上小铃铛或麻钱,并系金色穗条。舞动起来,叮当作响,彩绸飞转飘扬,煞是好看。此鞭一般选白杨木制作,是因为白杨木本身很直,一方面解决了用其他木材还要修饰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寄予了表演者刚正不阿的气节。棒身一般长1.2米,直径6公分,上面画有油彩花纹,主要由红、绿、黄三种颜色组成,目的在于当棒子舞动起来时,绚丽的色彩会让表演更加引人入胜。棒子的两各栓一节穗子,穗子长度是20公分,在穗子的末尾会拴麻钱,现在因为麻钱稀少,会用小铃铛代替,鞭子舞动起来会有清脆悦耳的声音伴随,更加增强了霸王鞭的艺术观赏性。

霸王鞭的表演也堪称一绝,表演时70至80人的队伍最好。当然也可扩到更大的规模,这样表演起来,甚是雄伟壮观。表演时,手脚击鞭,鞭打浑身,全身上下“哗啦哗啦”作响,所以有些地方也叫“花拉棒”。现在多人表演的,舞者大都穿秧歌服装。表演时由秧歌队的唢呐和锣鼓伴奏烘托气氛。有些地方为突出霸王鞭本身的击打声和铜钱的沙沙效果,也有不用乐队伴奏的。表演有快有慢,有刚有柔。快时跑跳急打,变化多端,随着花鞭上下挥舞,使铜钱声与击鞭声交织成和谐的节奏,时断时续,时缓时急,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韵律美。表演慢板时,动作舒缓流畅,抖肩摇头,颤步抛鞭;舞至高潮时节奏加快,舞者成双成对地扭腰摆胯以鞭相击,各显身手,犹如武士格斗和冲锋陷阵一般。表演有弛有张、起伏跌宕,充分显示了世代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西北人民斗志昂扬、勇于拼搏的精神风貌和时代气息。

霸王鞭的基本技巧是以鞭端磕打四肢为基本动作。旧日传统的打法为“八点法”。一点磕左手,二点磕右肩,三点磕左肩,四点磕大腿,五点磕左小臂,六点磕右大腿,七点右小腿,八点左脚掌。后又发展为“四十点法”,即在“八点法”基础上又添加三个“八点”,两个“四点”。磕打的位置不仅限于四肢,还磕打手腕、腰、腿外侧、后肩等部位,同时还双鞭互磕、触打地面。

霸王鞭动作矫健洒脱,节奏流畅,气氛欢快。舞蹈突出鞭的舞动和击打,常见的动作有“吸腿击鞭”、“十字步击鞭”、“蹲步击鞭”、“击腰鞭”、“脚踢鞭”等十多种。表演时鞭杆绕身飞舞,铜钱四下作响,让观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成为一种技艺高超的绝招。因此,表演时要求舞者必须“击鞭不露点”,即鞭鞭有响,不能击空。“步子要稳健”,指“马步”、“弓步”、“转身步”每种姿态要做得稳,力求步步有鞭花。“抡鞭需成圆”,即舞者向左、右、上、下、前、后抡


上一篇:【民间音乐】湘北山歌(岳阳市)传承人:邹 涛

下一篇:【民间舞蹈】霸王鞭(嘉峪关)传承人:赵帅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