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个人简历

1942.8一一1950.8  年幼在家

1950.8一一1956.8  在榆中县文成小学就读

1956.8一一1962.8  跟随其父魏震海学习制作技艺并在榆中皮革厂作学徒。

1979年一一至今     工厂关闭,回家建立小型家庭式作坊继续从事皮輓具制作。

传承谱系

 清光绪年间,由民间转乡艺人带领李宗盛赴青海、新疆、内蒙古等地转乡学艺,公元1884年技成回乡,建造李氏皮作坊,正式在榆中县城关镇北关从业。从艺者其子李清华、侄子李清云、李清杰、徒弟魏振海等人。此期间,上述四人中,李清云、魏振海聪明好学,在继承师傅技艺的基础上,改革工艺,根据兽医书上所标示的牲口穴位巧制控制点,巧妙利用,所制产品即轻便耐用,又巧好看,创造了自己的品牌。

解放后(1953年),公私合营,李氏作坊并入榆中皮革厂,上述四人入县皮革厂工作。

改革开放后(1979年),皮革厂停产关闭。四人回村又继续家庭式小型作坊生产。李清云传其子李希山。魏振海传其子魏延新。二人为第三代传人。另外二人已无传人。

目前,李希山、魏延新仍从事制作,魏延新更为突出,不但在本地生产,还延伸平凉、庄浪、静宁一带。而李希山则日渐衰落,频临消亡。

个人技艺传承历史与现状

魏延新,从1956年小学毕业后,便随其父魏振海学习各种皮具、鼓具、车马輓具制作技艺。因其聪明好学,善于钻研,制作的车马輓具在继承父辈技艺的基础上,加工、用料、式样更为精细、耐用、好看。倍受乡人的青睐,赢得用户的高度称赞。李氏车马皮輓具销售地区,

也由榆中城关地区外延至三角城、清水驿、甘草店、小康营、马坡、上庄、连搭等地,其影响逐渐扩大。

解放后,到国营皮革厂工作,除上述皮具外,还继续开发皮鼓、衣帽、皮鞋等系列产品。

改革开放后(1978年),皮革厂破产关闭,仍回家从事手工皮制作。

目前虽然仍在苦撑,但由于技术陈旧,需求量锐减,成本高,工作量大,又臭又脏,效益低下,子侄辈无人继承,其技艺已面临失传。

技艺特征

1、原料特征:李氏皮具皮輓具选用当地产的优质黄牛皮、驴皮、山羊皮和狗皮、原料易得,纤维长,易除毛,皮质均匀,产料多。

2、工艺特征:一是从原料加工到成品20多道工序全由手工完成。从清末第一代到现在已历经三代,虽工艺流程和造型特征,与其他地方产品基本相同,但其真正的加工技艺(密传绝技)。除师徒、父子间言传身教处,主要凭悟性和钻研才能掌握,难于用文字语言来表述。二是加工过程,虽一师数徒和一父数子,因其文化、悟性、创研程度有差异,所以李氏皮具其传承人制品却在外型、装饰、使用寿命、制控性上存在较大差异,日前魏延新师傅的产品均在其他人之上,其绝招在继承基础上有了较大突破。

3、产品特征:

外观特点:光滑柔软,装饰得体,使用舒适,不磨损牲口。

内在特点:根据兽医学所载牛、马、驴、骡等不同牲畜性格,特点,所制皮具巧妙地对准牲口穴位和制控点,使用巧妙,操作便利,驯化简易,所以市场潜力大,经济效益高。 

个人成就

魏延新师傅自幼聪明好学,善于钻研,制作的车马輓具在继承父辈技艺的基础上,加工、用料、式样更为精细、耐用、好看。倍受乡人的青睐,赢得用户的高度称赞。李氏车马皮輓具销售地区,也由榆中城关地区外延至三角城、清水驿、甘草店、小康营、马坡、上庄、连搭等地,其影响逐渐扩大。

主要代表作品及作品展览、演出、收藏、交流、出版和获奖情况

主要代表作品:

五花牲口笼头、牲口擁脖子、车马輓具所用各种皮带、皮条、皮鞭(杂技用、武术用);各种鼓具(太平鼓、扇鼓、阴阳鼓、戏剧用鼓等)。  


上一篇:【传统技艺】榆中南山元古堆柳条编织技艺(兰州市)传承人:高成全

下一篇:【民俗】榆中人生礼俗(兰州市)传承人:杨发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