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市古镇文化积淀丰厚,码头文化、商埠文化、集镇文化、民俗文化相互交织。元末明初以来,这里一直沿袭着“中秋烧宝塔”习俗,它深深扎根在这座古镇,承载着古镇人民共同的历史信仰和地域认同,寄托着古镇人民对“民族团结”、“国泰民安”的美好生活向往,呈现出浓郁的地域文化气息和原生态特征,具有杰出的历史、人文和经济价值。

新市“中秋烧宝塔”是一项原始、古朴的民间祭祀活动。每年中秋节,古镇家家户户都会早早起床,杀鸡鸭、买猪肉、做米果。烧宝塔活动一般从下午开始,由有活动能力的人组织,召集一些小孩准备材料。先是把几块土砖摆成一个圆形,两块土砖之间各架上一块红砖,将塔的基身堆好。随后堆瓦片,直到堆至塔顶,再在宝塔里放一颗银珠。当明月冉冉升起,古镇的男女老少就敲锣打鼓一齐来到江边,举行神秘的祭塔仪式。在一阵鞭炮和鼓乐声中,将塔内柴火点燃,青年男女身着盛装,围着熊熊燃烧的宝塔边跳边唱:“砌宝塔,过中秋,街坊里手把塔修;烧宝塔,火如篝,水旱病魔塔中丢;打塔子,祭江流,叩谢神明降福寿。”烧塔时,先要向塔底土砖留下的“火门”里面放柴。当整个塔身被烧成“红塔”,大家将不再往里添柴,只留一些残余的火苗。直至月亮西沉,塔火渐渐熄灭,大家一齐动手把塔打倒,方尽兴而归。

据已故的张丙煌老人撰写的《新市街史志》遗稿中记述,新市烧宝塔习俗起源于元末明初。当时的新市街,因“鞑子”的残暴统治,不少人家破人亡,到处是断垣残壁,一片荒凉。人们不愿忍受“鞑子”的残酷统治,在古镇徐家码头一名叫徐亮的年轻人带领下发动起义,推翻了当地“鞑子”的统治。为庆祝胜利,大家从废墟中捡来砖头瓦片,在汨罗江边堆砌成一座约五尺高的宝塔,将人们切齿痛恨的“甲主”的骨骸捆上干柴,浇上火油,塞入宝塔中。等宝塔烧红后,大家一齐动手打塔,发泄人们对“鞑子”的仇恨。

民国以来,新市烧宝塔灭“鞑子”的历史含义已逐渐淡薄,人们将烧宝塔视为祭河神、求财喜的祝福活动。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古镇人逐渐富裕起来,中秋烧宝塔的规模也就越来越大,宝塔愈建愈高,烧塔的同时还伴有放河灯、猜灯谜、唱老戏等民俗活动,其内容更加丰富,气氛更加热烈,已成为古镇人民群众共享的一次文化盛宴。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现代文明的积极推进,新市烧宝塔习俗所依附的文化空间逐渐萎缩,文化记忆逐渐淡化,在其发展、传承过程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值得欣喜的是,新市烧宝塔习俗的濒危状况已经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目前,我市已成立了保护领导小组,颁布了保护工作意见,制定了五年保护规划,并将其列入了汨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此基础上,我们还组织开展了田野调查,建立了档案库。我们相信,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新市烧宝塔习俗必将沐浴时代的春雨,焕发出勃勃生机!


上一篇:【民间舞蹈】永登高高跷(兰州市)传承人:巨崇昭

下一篇:【传统技艺】榆中张氏彩绘技艺(兰州市)传承人:张永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