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北山歌,源远流长,浩若烟海。千百年来,她亲切地伴随着历史,记录了历代湘北劳动人民的精神生活,从各个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反映了湘北山区、丘岗地带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理想信念。山歌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不屈不挠的与命运抗争、与大自然抗争的意志永远给人民以巨大的鼓舞和力量。

  在湘北这块土地上,居住着汉族、土家族、苗族、瑶族、壮族等众多民族。长期以来,他们在山歌演唱技艺上互相交流、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加上历史文化、自然环境、风俗习惯、语言差异等方面的因素,使湘北山歌在风格上、特色上千姿百态、丰富多彩。上山砍柴爱唱歌、下田插秧爱唱歌、扬帆捕鱼爱唱歌、娶亲嫁女爱唱歌、新屋乔迁爱唱歌。山区流行一句顺口溜:端起碗来歌伴饭,走起路来歌绊脚。山歌无处不有,无处不在。

劳者歌其事,劳者自其乐。只要有劳动人民生息的地方,就有劳动人民自己创作的歌曲和发自肺腑的歌声。虽然历经战乱和侵略,山歌都以其顽强的生命力不断生存和传承。在压迫最沉重和苦难最深重的年代,山歌甚至能发出更深沉、更愤怒的呐喊。山歌正是以这种顽强的生命力、丰富的内涵、多姿多彩的表现方式和真情实感成为我们民间音乐艺术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而且可以说,从一些方面推动着民间音乐的发展。

湘北一方秀山秀水,养育了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也养育了蓬勃的山歌。

湘北山歌是人民感情的直接抒发。遇喜时,哼出快乐;不幸时,冲出悲哀;气愤时,喷出怒火;高兴时,唱出欢笑。喜怒哀乐,皆有出处,这便是山歌。湘女多情,湘北人更多情,因此,湘北人古来喜歌。明代《隆庆岳州府志》引北宋范志明《岳阳风土》记载“沿湖万库,土地肥沃,民好歌吹管”其志又说:“岁时集合,祷祠击鼓,男女踏歌,谓之歌场。”不仅如此,传说中还因对歌不息,气绝身亡的人,后世为此建庙立史。北区陆城镇泾港村“歌郎庙”就是一个例证。据说 ,当年对歌的地方如今还叫“赛歌山”。

天上有几多星斗,湘北就有几多山歌。洞庭湖有多少流水,麻布山就有几多山歌。有一首歌谣唱道:“一条扁担软溜溜,挑担山歌下荆州,走到洞庭断了系,泼得山歌满湖流。”

从形式上到内容看,湘北民歌既全面,又丰富。例如劳动歌、时政歌、历史歌、生活歌、仪式歌、时令歌等等,几乎样样齐全。平江、华容、湘阴一带的暴动、起义,曾经为我们的革命作出了贡献。至今,流传在这里的红色歌谣,仍然能够从中找到革命历史的踪迹。有体现穷人初步觉醒,懂得阶级压迫,控诉阶级不平的“源水流,湘水流,流入长江不回头,穷人血泪洞庭涨,何时洗尽人间愁”。有反映革命豪情,鼓舞革命斗志的“张打铁,李打铁,多打梭标送农协。梭标口上多加钢,杀得土豪见阎王。”这些山歌形象、深刻、简单明白,易为流行。目标明确具体,号召性强,起到了团结工农,推动革命之目的。


上一篇:【传统技艺】黄河大水车制作技艺(兰州市)传承人:段怡村

下一篇:【传统技艺】谷雨烟茶制作技艺(岳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