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魏世发,汉族,甘肃省兰州市人,一九四O年出生于皋兰县什川人,现年六十九岁,高中文化程度,一九五六年三月参加兰州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工作,产业工人,一九五八年八月七日,由市建筑公司保送他到兰州市工农速中理工学习四年。一九七八年调往兰州机床厂工作,一九九三年光荣退休,现住兰州市安宁区孔家崖乡越壁洼村6号,闲赋在家养老。

魏世发出生在一个爱好兰州鼓子的家庭,从孩童时代开始,就深受父亲魏万育,祖父魏孔吉等老人们的影响,在长期生活中,通过耳濡目染,兰州鼓子音乐和唱腔的熏陶,自觉不自觉的接收了兰州鼓子灌输,使他对兰州鼓子这种古老优雅的宫廷音乐和韵味深长的演唱风格,抑扬顿挫的演唱技巧,有了一种朦朦胧胧的了解和认识,这些都对他在今后的爱好和学习兰州鼓子,奠定了较为良好的基础。

由于家庭人口众多,生活困难,一九五六年魏世发自少年时代就走向社会,参加工作,这个时间也是他开始爱好和学习兰州鼓子的起点。在其父亲的身教言传、指导点拨、其祖父的单杆三弦伴奏下,逐字逐句地学习,学习几句唱几句,每晚不间断地坚持到深夜2~3点钟,白天还要上班,在早晚上下班途中,走在路上,在路灯和星月下坚持不间断地背记唱词,哼唱曲调,这样经过冬去春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到一九六O年他已能演唱几个曲目,并且走出家门,接触社会,到当时的兰州市鼓子研究会——白塔山公园百花茶厅开始参加演唱,每次唱完一曲,他都能虚心请教鼓子界的老艺人,得到他们的指导和帮助,在李海舟、陆应魁,张立忠等众多老艺人们的点拨中,在不断地学习过程中,使他慢慢地领悟到,在鼓子发声时的抑扬顿挫,平上去入,字正腔圆,有起有落,使他对学习演唱兰州鼓子有了新的认识和提高,在百花茶厅六年的时间里,给魏世发学习兰州鼓子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兰州鼓子被称为“四旧”茶园被称为“地下俱乐部”禁止传唱,为此,兰州鼓子演唱由公开转入地下,由社会回到家庭中继续演唱,在十年浩劫中,魏世发家中的演唱从未间断,由于演唱地点不固定,所以一有时间就提前约定地点和时间,在这样的游击式的演唱中,较好地保留了他学到的东西。在段时间里老艺人段树堂,王雅禄等人在创作新曲目方面起了关键性作用,为了不使某些曲牌失传,他们创作了《雷锋》、《威虎山》、《扬子荣降虎》、《节振国送剑》、《三世仇》等曲目在茶园和活动点分散演唱。

在一九八O年前的二十余年,魏世发因为和段树堂、王亚禄二位老艺人同在一个工作单位,走得近,靠得紧,联系多,学习并得到了他们的真经,知道了要唱好一个曲子,首先要学会绘图,知道曲目的历史背景,人物的思想感情,绘画成图,贴在脑子里,发声要讲究抑扬顿挫,平上去入,拖腔婉转悠杨,起伏跌宕,演唱中根据曲情要把握喉、唇、齿、鼻五音的巧妙运用。段老艺人促使和鼓励他“用学一支歌曲的时间,学会正平调秦琼逃关”,在学习中,经过段老一字一句,亲自演唱,言传点拨,录制磁带和王雅禄师傅单杆三弦伴奏,加上他虚心,刻苦好学,把全曲只有277个字,演唱时间45分钟,很难掌握的唱段,在花费十七个月的时间后,终于把正平调秦琼逃关的演唱和伴奏一齐攻克了下来。

在学习和爱好兰州鼓子的五十年中,魏世发付出了很多,也得到了许多,首先对保留中华文化方面,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在长期刻苦的努力和一处投师,百处领教的基础上,能熟练地演唱和扬琴,三弦伴奏《木樾剑》、《献娇娘》、《踏河》、《演功》、《惊梦》、《显魂》、《伯牙抚琴》、《莺莺践行》、《赶斋》、《辩踪》、《燕者打擂》、《高怀德打擂》、《寄女》、《写约》、《追信》、《会友》、《雷锋》、《韩英见娘》、《雅仙刺目》、《怀念宗师》、《红尘参透》、《草船借箭》、《海调》、《正平调》、《小平调》等三十多个曲目,并通过刻苦认真的学习,精心揣摸研究,比较全面系统的掌握了兰州鼓子的曲牌曲调,调门调类,包括各类前奏、间奏,过门音乐等,始终遵循父训,严守师教,先后在白塔山百花茶厅,朝阳村活动点、文化宫南部、西湖公园、工人俱乐部、王家庄、马滩、达家庄、龚家湾、王雅禄家中等鼓子研究和活动点进行了无数次的演唱和伴奏,与老艺人和鼓子爱好者的探讨,研究,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不断提高了他的演唱水平的伴奏技窍,得到了艺人们和鼓子爱好者的好评和赞扬,也使魏世发在兰州鼓子的演唱有了一定的造诣,在鼓子界领域里名列前茅。他先后参加了:

1.2004年7月2-5日,由兰州市两级政府组织主办的《兰州市第一届农民艺术节》;

2.2004年7月24日,西北师范大学敦煌艺术学院《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十三届年会“兰州鼓子专题演唱会”》;

3.2005年7月17日,西北师范大学敦煌艺术“学院音乐厅主为的《由台湾民间音乐家观摩民间曲艺》“兰州鼓子专题演唱会”;

4.2006年9月26日,西北师范大学敦煌艺术学院主办的《亚太地区民间音乐“兰州鼓子演唱会”》;

5.2006年9月1日,兰州群艺馆,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在黄河文化风情园举办的《兰州鼓子演唱会》;

6.2008年4月20日,兰州市安宁区文体局,安宁堡社区主办的《二OO八年桃花节》“兰州鼓子专场演出”;

7.2008年5月16日,安宁区十里店社区主办《四川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文艺节目义演募卷活动》“兰州鼓子演唱会”;

8.2008年5月22-23日,甘肃电视台公共频道在黄河水上茶楼、九洲文庙,五泉山公园录制《民俗风情与兰州鼓子专题片》;

9.2008年6月17日,安宁区文体局,西北师大敦煌艺术学院联合举办《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兰州鼓子专题演唱,毕业班观摩演唱会》。

10.1983年参加了甘肃省广播电台“兰州鼓子”三天专题录音;

11.自1980年后,曾多次参加了省、市电台、电视台采访,录音录相,人物专访等演唱活动。

多年来,魏世发在兰州鼓子的艺术生涯中,通过艰辛刻苦的努力和付出,在对兰州鼓子的艺术不断了解,掌握,提高的基础上,对于爱好和习学兰州鼓子的鼓友们也给予了较大的帮助和支持,在教授和传播的过程中,从不死板保守,不厌其烦,从振兴和传承兰州鼓子的角度出发,精心点拨,耐心教授,只要自己知道和掌握的环节,什么时候问什么时候回答,从不怕辛苦,不计时间,不要报酬,从曲词的抄写,音带的录制,错字错句的纠正,音准唱腔的纠偏,基本上做到有求必应,从不推辞。带出了几名好学上进,唱腔音韵悠扬,字正腔圆的徒弟,如60年代早期的高树林,不但能唱,还能用三弦,二胡伴奏,近期廖有清,陆俊波,魏相清等,在3个月到一年多的时间里即能熟练演唱2-3个曲目。

对学习和演唱兰州鼓子的体会,多年来魏世发对兰州鼓子的习学,演唱,伴奏,使自己的感触较深。他认为:一是兰州鼓子为中国历史文化音乐宝库中的一枝奇葩,音乐优美,弦律动听,演奏鼓子曲人给予人们以极大的美的享受,给鼓子界爱好者们的业余生活增添了新的色彩,同时也影响和吸引着圈外人士的关注和欣赏。在当前已知和传唱的数百首兰州鼓子词中,大部分都是历史的经典,即宣传中国的历史文化,刻画历史人物,宣传劝化人心向上向善,引导人们爱祖国,爱中华,爱中华民族,热爱生活,热爱劳动,奋发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二是学习和传唱兰州鼓子能够陶冶人们的情操,使人们的业余生活丰富多彩,促进家庭,亲友,鼓坛朋友们的和谐,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魏世发的家庭是在一九六O年由其父亲主张传授兰州鼓子的,当时由于生活困难,家庭人口众多,矛盾不断产生,从习学兰州鼓子开始,家中关系不断好转,克服了恶劣的生活困难时期,弟兄六人,长兄魏世昌能弹(三弦)会唱,二兄魏世成能弹会唱,三兄魏世永,五弟魏世明,六弟魏世贵都习学演唱,白天工作,晚上和休息日聚集在一起习学演唱,在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时期,全家无一人参与到动乱之中,家中的和谐和团结被外人所称道,直到今天,家人虽已分散居住,但弟兄及家人们的团结和谐仍被外人所赞扬,家庭,鼓坛朋友们的和睦团结进而为社会和谐做出了贡献。应该说,兰州鼓子的挖掘,整理,传承和发扬光大,对人们对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是一件让人拍手称快的大好事,他对能作为省市两级兰州鼓子传承人感到极大的欣慰,要继续为兰州鼓子的传承尽最大努力做好工作。

魏世发对兰州鼓子传承工作的十分担忧,他说:兰州鼓子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经典,在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仅鼎盛过,文化大革命浩劫后,逐渐萎缩,随着相当多的老艺人们的不断离世,萎缩的速度不断加快,兰州鼓子共有十大调,现在普通传唱的只有排调,越调,悲调。通过近二十年现有老艺人们的艰辛努力,现又恢复了小平调,海调和正平调也正在努力恢复,其它四大调除个别老人人外,已无人可以演唱和伴奏,有好多老艺人们的宝贵东西已经失传和面临失传。再者,现在由于各种传媒和高科技,年青人习学兰州鼓子的积极性不高,怕难,怕下苦功,对兰州鼓子这种古老音乐提不起兴趣,当前在兰州市鼓子界中参于演唱演奏者大部分年龄在50岁以上,40-50岁的爱好者为数不多,30-40岁的人员更少,因此说兰州鼓子的后继乏人问题相当严重,往其发展,若十年后就有造成失传的危险。这是他和他们鼓子界朋友们最不愿意想象和看到的事情。另外,现在兰州市几个鼓子活动点都是条件非常简陋,而且都在私人家中,给聆听爱好者带来不便,也限制了队伍的扩大,他希望这些问题都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给予高度重视和逐步帮助解决,只靠鼓坛朋友们的努力是力量是微弱的。


上一篇:【传统体育、杂技与游艺】金刚大练(岳阳市)传承人:黄哲

下一篇:【曲艺】兰州鼓子(兰州市)传承人:郑永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