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剧发源湖南祁阳,已有四百余年的悠久历史,拥有高腔、弹腔、昆腔九百多个剧目,一千多支曲牌。它广泛流传于湘南、湘西、湘中地区以及粤北、桂北、赣西、闽西、黔东部分地区,是湖南历史悠久、遗产丰富的地方大剧种之一。

  清朝中叶,祁阳人组班来临武演出,祁剧传入临武。道光年间,临武小湾唐景皋之子酷爱戏曲,用重金聘外籍艺人于村中组班演唱,有人相邀则外出献艺,是为临武自组祁剧团之始。民国初年,卢土生组成的祁剧班子,演技精湛,颇受欢迎。民国20年(1931),临武老街杜绍奇与骡溪陈子俊在县城成立华胜剧班。五年后因入不敷出而告歇业。祁剧班中,旦角天凤凰、小生李汉白、净角邓汉魁演技娴熟,颇有名气。

  临武祁剧传承了永河派祁剧的风格,以弹腔剧目为主,高腔剧和昆腔剧为数不多。弹腔曲牌无论在唱词的句式,字数多少或平仄以及声腔结构各方面,一般都有一定的规律,曲牌体裁分诗、词、歌、赋,还有部分小令。弹腔剧本的文学性不如高、昆腔剧严谨,但弹腔剧本通俗易懂,雅俗共赏,老少皆宜,在数量上占有优势,在普通群众中有演出优势。

  临武祁剧在传统弹腔特征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改进。临武祁剧编导和演职人员大胆创新,把受众面广、易于交流沟通、节奏疏朗、发音饱满的郴州语系与临武官话引入祁剧,区别于祁阳话表演的早期临武祁剧,在县内外群众的接受度大为提高。临武祁剧立足现实和时代,遵循艺术创新的规律,坚持继承与发展的精神,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与时俱进,对传统曲目进行创新,吸收京剧节奏变化自如和桂剧委婉动听的优点为临武祁剧所用。同时,临武祁剧在音乐改革中,大胆将临武民间小调溶入临武祁剧唱腔中。临武祁剧编导人员,根据戏剧音乐内在联系,结合时代进步对乐声的审美倾向,借鉴其他剧种乐器的优势,对临武祁剧的乐器组合进行改良,把高音小锣改为中音小锣,将道州高音战鼓与京剧班鼓、南京大锣与苏州中虎音锣完美结合,在传统乐器“鸣声”生硬、粗犷、洪大特点基础上赋予了祁剧以细腻、宛转、动听的乐声特质,满足了人们对乐声的审美需要,使临武祁剧的乐声增添了新的活力。临武祁剧还继承了传统祁剧艺术表演程式的“四功五法”——“唱、念、做、打”与“手、眼、身、法、步”;发扬了祁剧动作的粗犷、干练、利落和充满激情、热情奔放的特点;传承了祁剧以“红、白、黑”三色调成七色的脸谱的技法,描绘角色分明、性格鲜明、形象直观生动、丰富多彩的人物脸谱;传承了祁剧以明代为主的服饰装扮特点,箩口圆袖,灵动飘逸,收撒自如,灵活可动的硬盔,可前后旋转的软巾,烘托出人物性格、内心情绪。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文化珍宝却一度面临着缎带的危险。文革时期,受文革极左思潮的影响,临武祁剧团和各乡镇业余剧团遭到解散,临武祁剧几乎停止发展。随着现代音乐的盛行,民族民间戏剧受到强烈冲击,人们审美情趣的改变淡化了人们对民族戏剧的兴趣。而由于经济和人才条件的制约,临武祁剧的传承和保护缺乏后劲,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临武祁剧几乎停止发展,临武祁剧是靠师傅一代代传承下来的,而现代音乐是通过大众媒介来传播,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接受新鲜事物的愿望,同时也就加速了戏剧的衰亡。近年来,我县高度重视临武祁剧的保护传承,2007年5月和2008年12月,临武祁剧先后被列入郴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名录、湖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名录。2011年12月,“临武特色祁剧保护传承中心”也正式挂牌成立,临武祁剧将得到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


上一篇:【民间文学】 塌东京涨崇明的传说 (舟山市)

下一篇:【曲艺】 三百六十行 (舟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