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第一大河钱塘江,入海口处江面突然扩大,成一个喇叭形的三角江,即杭州湾。地处杭州湾的海盐县,在明未建筑百里连绵的石砌海塘所产生的《海盐塘工号子》,是浙江许多建筑、工程类号子中最为系统和典型的劳动号子,至今仍在海盐以及附近的平湖、海宁两市传唱着。
  据海盐县志记载:"海盐人民勤劳勇敢,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就开始用土筑捍海塘,稳定海岸线。到明初就逐步改筑石塘。嘉靖21年(1542年),浙江水利佥事黄光升(福建晋江人)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在海盐县修筑鱼鳞石塘,五纵五横,垒砌十七层,每条用大条石408块雄伟坚固,使海盐海岸线稳定下来,因此有"海上长城"之誉。

如此巨大的水利工程,持续年代之长,工程之广,分工之细,影响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成千上万的石工、搬运工从各地农村汇集而来,有的采石,有的整形,有的搬运,有的打椿,还有夯实、堆砌等等,各工程都有自己的号子。各种号子又因地形、劳动强度的不同,产生出种种不同的号子。如"打夯号子",就分为《龙门椿号子》、《打夯号子》和《飞蛾号子》三种。打龙门椿,一般要八人,体力消耗较大,节奏相应要慢[海盐《龙门桩》]。一般打夯,因比龙门椿小而轻,故其节奏就稍快些,比较轻松,领唱者有时即兴编些唱词[海盐《打夯》] 。 飞峨,系小石块做成的夯柱,用绳系住抛上抛下以打实土堤,速度就比较快
  此外,如果在海水里打椿,开始椿头露在水面时,打得慢,唱《打椿号子》或《打夯号子》,以后椿头渐渐沉至水面以下,打椿速度越来越快,也唱《飞峨号子》。再如采石,一群工人用铁棍撬动大石块时,唱《撬石号子》[海盐《撬石》];用铁棍或手翻动中等大小的石块时,就唱《翻石号子》[海盐《翻石》]。又如抬石块,二人同抬一块石头,因用的杠较长,故称"长杠",抬时二人紧靠中间,唱《长杠号子》[海盐《长扛》];四人用两根杠抬,叫《四侧杠》[肖山《抬石号子》];八人、十二人乃至十六人以上抬巨石时,短杠上再缚短杠(民间称"纽"),劳动强度特别大,要求步伐统一,需唱《短杠号子》[海盐《短扛》]。杠石上坡时,很艰巨,但一旦登上平地,顿觉轻松,步伐加快,情绪活跃,又唱《串步号子》[海盐《串步》]。

上一篇:【传统美术】佳县剪纸(榆林市)传承人:郭佩珍

下一篇:【传统音乐】车水号子(嘉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