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纛旗是桐乡大麻一带农村传统的民间杂技表演艺术。这一民间杂技表演始于清道光年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大纛旗是每年清明时节(农历二月廿七、廿八两天)蚕花水会上的一个表演项目。大纛旗的表演道具是大纛旗。大纛旗高12米,旗面宽70厘米,自上而下为绛红、淡绿、上青、橘黄、粉红五色,故也称“五色旗”。旗顶原为铜杆,现改用不锈钢杆,旗面上方为一蝴蝶图案,下书“泰山青府紫皇上帝”八个大字,图案和字均为墨绿色绒,旗边为许多小三角,每一角上挂一小铜铃。由于旗高吃风,故称其表演为“大纛旗风”。大纛旗的表演融杂技与体育竞技于一体。大纛旗自身重三十五公斤,加上四周绳索的拉力及风力,重量要超过一百公斤。表演时在旗顶上拉四根绳索,由四名男子分别站在四边拉紧,同时根据表演时旗杆的晃动不停调整手中绳索,使旗杆始终保持垂直。大纛旗由一人表演,表演者身着民族服饰,扎着头巾和腰带,手扶旗杆亮相,然后双手将旗杆拎起托在腰间,最后发力,单手将旗杆挺高,做完后将旗杆放下,落到地面,再重复做以上几个动作。大纛旗一般参加行街表演,不在表演区时,则由两人抬着旗杆和其他人一起排成队列行进。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廿七、廿八这两天,它是蚕花水会的开路先锋,后面是当地德政庙的五昌使菩萨。村民们相信,大纛旗能保一方平安,表达了村民祈望田蚕茂盛、国泰民安的心愿。大纛旗表演从清朝末年开始一直传承下来。

据大麻镇麻溪村大漾里老人沈永田(1918年5月出生)口述,他年轻时表演大纛旗是比他大三四十岁的沈钟毛、沈庆寿教的。大纛旗表演盛行于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后,最盛大的一次表演活动是1958年。“文化大革命”中,被认为是“封建迷信”而遭取缔,中止活动二十余年。90年代末,民族民间文艺活动重新得到重视,大纛旗才开始恢复表演。2002年后,每年清明节前后大纛旗均上街表演,受到广大村民的热烈欢迎。目前,大麻镇有两个村建有大纛旗表演队。大纛旗表演的代表人物为:清末的沈钟毛、沈庆寿,民国初期的沈永田,20世纪60年代的沈文年,现在的钱建根。

上一篇:【传统技艺】姑嫂饼制作技艺(嘉兴市)

下一篇:【传统技艺】传统纽扣制作(嘉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