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盐骚子是流传于海盐及其周边地区的一种古老的祭祀民俗。当地百姓在祭祀、还愿以及结婚、做寿等场合经常以表演骚子来表达对生活的美好祝愿。

海盐骚子源自一种古老的祭祀仪式—待佛。待佛是祈福求吉、驱祸逐凶的156一种仪式。祭仪上,由骚子先生按格局顺序分别在各筵神灵前做精彩的文艺表演,表演以方言说唱为主,内容大多是为神灵歌功颂德,以此娱神娱人。骚子即指待佛仪式上说唱的这些神歌。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骚子广收 博纳,吸取了多种其他艺术形式的优点:借鉴说唱艺术(如宣卷)的说、表、念、唱,改变了单一的说唱形式,丰富了表演手段;受戏剧(如海盐腔)的启发,设置了生、旦、净、丑等角色,增加了表演的生动性;此外,还吸收了民间小调等艺术的一些表演形式和音乐。内容上也渐渐突破宗教桎梏,增加了反映社会生活的内容,更加贴近百姓的日常生活。

表演骚子的艺人被当地人称为“骚子先生”或“骚子”。骚子演唱时不化装,身穿长衫(清代时穿长袍马褂),手中不拿道具。演唱一般采用一唱一和或一唱众和的形式,也有用乐队伴奏的。骚子的表演形式一般为站立表演。骚子先生分上、下手轮流交替演唱。上手为主,称为“掌坛”;下手为辅,称为“副行”或“客师”。

表演前,有的骚子艺人要说一声“开书哉”,接着,念一首字谜诗(以作书帽),再用文书曲调唱几段专用词,然后是人物角色出场,有引子、定场诗、自报家门、插科打诨、唱小曲等。以叙事为主的全韵文节目,由一名骚子先生唱完一本后再换人唱另一本。叙事、代言相结合的散韵节目,则由两名骚子艺人同时上场拆唱,即分别扮演角色进行对白演唱。扮演角色变化时,其声腔也随之而变,具有很浓的戏曲色彩。骚子表演一般以抄本为依据。骚子的传统节目有《游曹王》、《游三塔》等。节目中既有戏曲的角色,也有说、表、苏白、乡谈(主要用杭嘉湖地区的方言),还有各种口技、小令、山歌、小调,不一而足。艺人也可以即兴编唱。骚子有三种基本曲调,每种曲调都有不同的衬唱词。一是“平调”,俗称“长腔慢曲”,节奏缓慢自由,主要用于正本。二是“急板调”,节奏急速,大多用于接神、送神时的排场书。骚子演唱时表情严肃,语气急促。三是“落汤调”,主要用于汤书(也用于少量正书的某些唱段)。“落汤调”节奏欢快热烈,悠扬婉转,富于江南民157拾民 俗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集成乐特色,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若以伴唱乐和,则更为动听。海盐骚子被列入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上一篇:【传统技艺】蚕桑习俗(含山轧蚕花)(浙江省嘉兴市 国家级)

下一篇:【传统戏剧】海盐腔(嘉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