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通海县文史资料》记载,云南省通海县大营石景村的“高脚狮子” (高跷舞狮),流传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明﹒洪武初年,来自江南的军民跟随沐国公(沐英)征云南,屯兵通海杞麓湖畔,因军民众多,所屯之地就称为大营。另外,军民以原籍姓氏分驻,故以李、奎、沈、吕、罗等姓屯驻。又因开垦屯驻之地的土层下有一层石板,祖辈们就将石板取出做盖房基石,家家的房基石均呈黑色,故取名为石景村,当地老百姓通常称该村为“石板沟”。

据民间艺人李成春讲述:“听老辈人说,‘高跷是大禹王发明的,因为要查探水的深浅,就将长木杆绑在脚上,下水好踩探深浅。’以后的人为了纪念大禹王的功绩,就形成了踩高跷的习俗。”

石景村的高跷舞狮最高者踩4.3米,由大头和尚踩, 3.3米由舞狮头踩、 3米由狮尾踩,低者2.4米引绣球者踩。表演时由一对狮子(4人),一大头和尚,一引绣球者,共6人配合表演。该村的高跷舞狮以“高、奇、险”而闻名省内,世代相传至今,其独特的技艺是一般舞狮者在场面上表演,而他们是在300-400厘米高跷上表演,一般舞狮用“宝”引,而他们是用“拂尘”驯狮,独具一格。

高跷舞狮以奇伟、险峻著称,在通海众多民间艺术中,其独特的技艺早已闻名于世。早在1923年,云南督军唐继尧为其母举办寿典,一些有名望的地方民间艺术被邀请前去祝贺。那时,高跷舞狮应邀随同河西的高台进省表演,并受到奖赏。

新中国成立之初,1951年,石景村的高跷舞狮应邀到县城河西表演,县人民政府特意做了题为“美艺善灵”的锦旗相赠。以后,因“大跃进”、“文革”运动,高跷舞狮一度停止活动。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对传统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逐步深入落实,石景村的高跷舞狮被收入《通海民间舞蹈集成》的书中。1995年,应邀参加了在云南省举行的“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开幕式的表演。2006年1月,通海高脚狮子舞被列为玉溪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上一篇:【民俗】江西风水林习俗(宜春市)

下一篇:【民俗】花街节(玉溪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