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半个世纪之前,皮影戏在当地格外流行。刘华从小耳濡目染,台上咿咿呀呀追打弹唱的小人,让年纪轻轻的他充满了好奇。15岁的他考入了陕西戏曲剧院,最初开始学习学习秦腔、迷胡、碗碗腔等戏剧,后来专攻皮影戏,而这一“学”就是半个世纪之久,也算是圆了人生的一个“小目标”。

刘华:谁来做下一个“我”?现已年届古稀的刘华老人是剧团的“副团长”,他15岁开始学艺,虽然老人最开始学习的是秦腔,但不知怎的,后来却与皮影结下了一辈子解不开的情缘。算到今年,刘华老人表演皮影戏已经是第52个年头了,他将20多个全本戏记得滚瓜烂熟,随便哪一出都能随时随地唱出来;他可以一天连着唱上六七个小时,而且连着唱四五天都不用休息。不夸张的说,刘华老人是皮影戏这一传统艺术门类宝贵的“活字典”,他也在2008年被国家任命为皮影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传承人称号。

在六十年代,中国乡间娱乐活动单调乏味,走街串巷的皮影戏深受欢迎。民间但凡红白喜事、孩子庆生,都要喊上皮影戏来表演,邻里乡亲、亲戚朋友凑在一起,高高兴兴,喜庆吉祥,比放电影还要热闹。提起当年的盛况,刘华老人眼睛发亮,手舞足蹈,时而双手一开一合、时而侧头倾听,仿佛仍在台上……据刘华老人讲,在当时,5人的剧团几乎天天演出,座无虚席,每演一场的费用为15元——要知道,在那个时期,中国一个普通工人的平均月工资仅为30-40元,剧团的收入足以反映了皮影戏在中国乡村的火爆程度。


上一篇:【传统技艺】竹编(昆明市)传承人:徐加福

下一篇:【传统音乐】民间音乐(昆明市)传承人:龙光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