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艳军一家世代做鼓,如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申氏鼓业”第一代创始人申德顺出生于1873年。在申艳军父亲的口中,申德顺当时的手艺是雕刻,后来又学油漆,最后转为制鼓。虽然在每一个长辈的手里,制鼓的数量不是很多,但这门技艺没有断线。申艳军小时候就在这种环境下耳闻目染,将制鼓的全过程铭记在心。

申艳军介绍到,大鼓专为威风锣鼓及寺庙而做,中鼓为歌舞文艺而用,小鼓多为八音会而供。因鼓桶的木质、高低、所剖皮的牛的年龄和季节的差异,牛皮鼓的音质效果都不一样。“申氏鼓业”所制作的鼓与普通的流水线所生产的鼓有着很大的区别,漆面原始而粗狂,彰显出“申氏鼓业”的不拘一格;鼓桶加箍,采用了原始的铜制材料,外表看似简陋,却更好地暗合了制鼓材料热胀冷缩的规律。正因为对这些种种祖传手艺的坚守,“申氏鼓业”的鼓才能历久弥新。

从艺以来,申艳军也说不清自己做了多少面鼓、制作过多少张皮,他制成的鼓中,最大的鼓面直径达3米、高2米,最小的直径仅有五个厘米。

这位朴实的制鼓人,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撑起了一个家庭。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手工鼓匠已经适应不了机械化时代的潮流,不断压缩的手工品市场,让他对技艺的传承忧心忡忡。

可喜的是,长治县文化部门十分重视对优秀民间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和弘扬,从2010年开始,就对“申氏鼓业”这项制作技艺建立资料,并制定保护计划和保护实施条例,做好相关保护和传承工作。

这样一来,相信会有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到“申氏鼓业”的精湛技艺和他们制作的精美的鼓,我们也期待着“申氏鼓业”的鼓继续擂响,助阵长治县文化产业发展壮大。


上一篇:【曲艺】沁州三弦书《老州调》(长治市)

下一篇:【传统技艺】沁州黄米醋(长治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