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头五月五庙会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及民间宗教文化活动。 山西省朔州市神头镇有个传统庙会,在五月初五举行;一年一度,由来已久。庙会为期七天,来自山西、内蒙、河北各省区的人们在庙会上进行牲畜交易和物资交流。

农历五月初,在桑干河一带,特别是神头镇一带,是一年中气候最宜人的时节。山是青的,水是绿的。河滩绿草如茵,村镇掩映在茂密的树木中,阵阵清风吹来,顿感神清气爽。这个时候,夏锄已毕,收秋末到,正是农闲季节。因此,庙会期间,山上山下、河边滩头、街头巷尾人群涌动;男女老少,各色着装,车鸣马嘶,十分壮观。

相传,神头古庙会是当地民间为纪念抗跋公主和三大王逐渐形成的。形成庙会之前,民间只是过“端午节”。五月初五这一天,当地有挂艾蒿、带香包、缠五色线刷刷来驱疫消灾等习俗。五月,草木茂盛,瘟疫肆虐,民间认为是“毒”月,有五毒,即蛇、蜈蚣、蝎子、晰蜴、蟾蜍(即蛤蟆)。为了对付这五毒,必须用大红纸剪两只大公鸡于五月初一贴在门上,取将五毒吃掉之意。这一习俗至今有之。

汉末魏晋以后,端午又有了纪念屈原一说。梁·吴均《续齐谐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江祭之。”随着历史的发展,南方的文化因素被北方容纳吸收,神头民间也出现了纪念屈原活动。如包粽子,没有江米用黄米代替,或没有苇叶用吃油糕代替。

北魏拓跋公主于神头山生三大王时,在坚硬的五头上留下深深的印记。从此,当地民众在端午节这一天,纷纷走出家门,涌到神头山上,拜谒印记,纪念拓跋公主。纪念方式多种多样,有的在印记旁进香还愿;有的在印记坑里烧纸祝福求子,捞儿捞女;少男少女往印记坑投钱,祈盼自己择个佳偶;有的在印记上叩拜,以消灾减祸……然后人们走到山下,进入三大王庙大殿,上香、打馨、击鼓,再度跪拜。庙内香火不断,烟雾绕绕,熙熙攘攘,盛况空前。拓跋公主和她的三个大王静坐大殿,一副慈善面孔,居高临下地俯视这些进香的善男信女,似乎在说:“人间好事,我等都愿意成全。”后来,三大王庙还建了戏台。五月初五这一天,人们除了拜遍神婆山上拓跋公主分娩留下的印记和进入殿内跪拜三大王外,还访友、看戏、相亲、买东西……这样,年复一年,形成了神头的古庙会。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变迁,古庙会的规模越来越大,内容越来越丰富多彩。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神头古庙会更是颇具规模。人们从雁门关、宁武关、偏关和边墙诸口涌入朔州境内,汇集神头镇。公路上,车辆、人群、牲畜络绎不绝,当地百姓有上万人。整个神头人山人海,出出进进,热闹极了!目睹这般风情,当地人喜气洋洋,外地来客则倍感新奇和热闹。

牲畜交易大会的会场设在东、西海南侧的林荫间,买主们有的在牲畜群中穿来穿去,挑拣自己想买的牲畜;有的三三两两凑在一起,扳牲畜嘴唇牙口,摸牲畜的身子看膘情,再左右端详,识毛片、观蹄腿……有意成交的在衣襟下换手指头,讨价还价,均不说出口,只用手指暗示数目,这样买卖不成也不露“底”。讨价还价的距离不大时,通过交易员来回手语说合,交易员都是由牲畜品性十分熟悉、对市场价格有所把握的人来担当,做到公道办事,对买卖双方负责。

进入神头街心,是物资交易、饮食服务和小商贩摊点的商业区。搭起的布棚子,沿街的两侧挤挤挨挨、弯弯曲曲,从西头伸到东头。商业区货色齐备、琳琅满目。过去见不到的南方商品,庙会上有;过去吃不到的内蒙冰糕,庙会上也有。

街的西头,有一开阔地,开阔地上有一戏台,坐西面东。当地人爱看山西梆子,每年不是太原北郊晋剧团,便是五台晋剧团或忻州晋剧团来演出。戏台的两侧有各种远道而来的杂技团、马戏团。开场的锣鼓声,售票员的喊叫声和人群的吵杂声混在一起,使人感到异常的红火热闹。当地人把神头庙会视为一年一度的商品交易会、娱乐会,所有需要慎重购买的东西都在庙会上买。庙会期间满园春色,大闺女、小媳妇象风筝一样被放出来,打扮得花枝招展。她们三三两两,逛来逛去,或看戏,或敬香,或买东西,或瞟一眼风华正茂的小伙子,待嫁的农家姑娘或由家里人引着,或随同自己的意中人浏览市场,挑选心爱的衣料。一些山区人在这个闲空儿里,或邀伙结伴,或举家同往,都要去赶庙会。他们来到神头镇,除去买卖牲畜。选购物品,还要看看红火热闹。爱看戏的看戏,爱看杂耍的看杂耍,也有的老乡不看戏也不看杂耍,就好打一斤白酒,割二斤熟猪肉,坐在凉棚里大嚼痛饮起来,打打“瘦虫”、解解馋。

如今,三大王庙虽然没有了,但古庙会却延续下来,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变迁,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


上一篇:【民俗】朔县四月八庙会(朔州市)

下一篇:【民俗】井坪六月六庙会(朔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