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风秧歌(也有人称“讽秧歌”)大约形成于清中后期,民国初年已经普遍流传于平定县境。其原型是原始民歌小唱,经艺人不断扩充而逐渐形成。最初的风秧歌能迅速编演当时的传说轶闻,揭露贪官污吏,乃至恶霸之流的丑闻,深受群众欢迎,取得了宣传轰动效应。有的群众不惜出钱管饭,将风秧歌队请到家里,昼夜演唱,像一股强劲旋风风行县境,故称“风秧歌”。

平定风秧歌是一种演员在锣鼓弦管伴奏下进行表演的地方说唱歌舞戏曲小剧种。规模可大可小,少者二三人,多者十几人。既可在街头巷尾、广场表演,又可在村镇舞台登场亮相;既可作为小演唱表述时政、讽世喻人,又可作为秧歌小戏演唱有故事情节之小剧目。道白为平定方言(韵白或顺口溜、数板),或工整对丈,参差错落,或长短句间杂,灵活多变。曲调唱段未形成固定的板腔体,而是采用流传历史悠久的平定地方古典的民歌小调进行加工。表演方式灵活多变,既有说白和唱段,又有动作舞蹈。

风秧歌的传统剧目有《王大娘钉缸》、《托媒》、《小放牛》、《二十四糊涂》;民国剧目有《割瞎芟》、《大卖菜》;抗战至解放后剧目有《送情郎》、《破迷信》、《红布条》、《看妹妹》;改革开放后剧目有《市场新貌》、《赶集》、《甜水情》、《立壁人家》、《拜早年》。

平定风秧歌是阳泉地区唯一的民间小型说唱歌舞戏曲剧种,也是中华民族秧歌戏曲文化的组成部分。


上一篇:【传统竞技与杂技】平定故事火(阳泉市)

下一篇:【民俗】平定城柏井古庙会暨上会迎驾与魇马痹(阳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