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哈萨克族《六十二阔恩尔》最近被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公布为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锤定音,结束了自1996年开展研究工作以来在学术界长期存在的质疑,最终认定《六十二阔恩尔》是哈萨克族传统音乐中民间器乐曲的重要组成部分。

哈萨克族人将民间器乐曲称作“奎依”,它在哈萨克族传统音乐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位置。据了解,哈萨克族民间流传的“奎依”有数千首,已搜集统计的就达3000多首,分别用弦鸣类拨弦乐器冬不拉、弓弦乐器库布孜和气鸣类竖吹管乐器斯布孜额演奏。这些“奎依”中,有一部分被称作“阔恩尔”的乐曲,它们或讲述曲折感人的故事,或抒发演奏者深沉而真挚的感情。它们的速度一般为偏慢的行板,演奏时,不炫耀技巧而讲究韵味。它们让你了解哈萨克族人的历史,洞察哈萨克族人的心灵,感受草原音乐文化所特有的纯朴、率真、醇香、厚重,每一首乐曲都会让你感受到哈萨克族传统器乐曲所具有的独特的美。冬不拉、库布孜、斯布孜额这三件乐器又各有特色:冬不拉可用左右手各种演奏技法,奏出多变的音色;库布孜奏出单纯而富有感情的旋律;斯布孜额则是古朴的持续长音。这一连串流动的乐音,表现出哈萨克族人独有的音乐审美观念。据哈萨克族学者介绍,古代哈萨克草原,居住在西部的哈萨克族有“六十二阿克杰令”,乐曲以快速、激昂见长;居住在中部的哈萨克族有“六十二库斯巴萨尔”,乐曲以华丽、优美见长;而居住在东部的中国哈萨克族有“六十二阔恩尔”,乐曲以深沉、动人见长。

“六十二”和“阔恩尔”是哈萨克族人心目中两个神圣的词汇。“阔恩尔”为古哈萨克语,具有多重含义:譬如在颜色上指棕褐色,由太阳所发出的“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所融合而成的棕褐色,是哈萨克族人心目中最美丽的颜色;在环境上,有山、有水、有草、有树,最适宜于放牧和生活的美丽山区,被称作“阔恩尔套”;在炎热的夏天,吹来一股凉爽宜人的和风,称作“阔恩尔杰勒”;对品行好、具备谦虚谨慎、和蔼可亲性格的人称作“阔恩尔弥甲孜”;对融洽欢乐的聚会,称之为“阔恩尔康勒克歇”;对经济比较宽裕的小康生活称作“阔恩尔卡勒塔”。“阔恩尔”一词被专门用来形容美好的事物,所以,对于最深沉、最优美、最能打动人们心弦的音乐,哈萨克族人称之为“阔恩尔”,其中的每一首乐曲都是在哈萨克族民间长期流传、经历了一代又一代草原人检验的器乐曲精品。

所谓的“六十二”也并不是一个确定的、单纯的数量概念,而具有“众多的”、“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等多重含义。哈萨克族人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六十二根血脉,正是这些血脉终日不停地运动,才给人带来了旺盛的生命力。人的生命和所有的躯体活动都要靠这六十二根血脉支撑。同样,被称作《六十二阔恩尔》的这一批优秀的传统器乐曲,也是哈萨克族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

在冬不拉、库布孜、斯布孜额等哈萨克族传统乐器的独奏乐曲中,有一批特别优美抒情、悠扬感人的乐曲,哈萨克族人习惯将这一批乐曲称作“六十二阔恩尔”。这些乐曲产生于哈萨克族萌生、形成、发展的不同时期。如公元前4世纪霍孜科尔仆西的《阿尔曼(愿望)》、公元前1世纪沙依玛克的《沙尔乌怎(黄河)》、公元7—8世纪之交的阔尔库特的库布孜曲《阔恩尔》、13世纪凯尔布哈的冬不拉曲《阿克萨克库兰》、15世纪卡孜托干的《沙根尼西(想念)》以及19世纪塔特木别克的《沙勒阔恩尔》、库结肯的《阿克鹄阔恩尔(白天鹅曲)》等,它们在哈萨克族民间广为流传,为一代又一代哈萨克族人提供着永远的精神食粮,成为民族认同的纽带。

“六十二阔恩尔”承载和记录着哈萨克族人民对祖先、对历史的记忆。五声、七声的不同乐曲彰显着哈萨克民族的多源,以及哈萨克族人及其先民在历史的长河中和蒙古族、汉族、突厥语各民族、印欧语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交融。所以,“六十二阔恩尔”不仅是哈萨克族民间音乐中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音乐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2.《六十二阔恩尔》就是“六十二套曲”。它集神话、诗歌、音乐、舞蹈为一体,通过乐器演奏、冬不拉弹唱、独唱、合唱、对唱、单人舞、双人舞、集体舞及诗歌吟诵等形式进行表演。

像库尔曼江·孜克热亚这样多年来奔赴各地搜集哈萨克民间艺术的工作者虽然目前已有20多人,但对正在搜集整理中的《六十二阔恩尔》来说,这一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

《六十二阔恩尔》所涵盖的曲目有上万首,如今能为大众熟悉和演唱的已经为数不多,能够系统演唱《六十二阔恩尔》的民间艺人更是凤毛麟角。

《六十二阔恩尔》中的每一部套曲结构都有一个主旋律和若干变奏曲组成,其中每一首乐曲既是《阔恩尔》主旋律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又具有和声特色的独立乐曲。套曲具有曲调丰富、结构严整的共同特点,而每组套曲又有各自独特的音乐风格。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对《六十二阔恩尔》的研究工作从1996年就开始了,到目前,已在伊犁州直属县市和牧区、塔城、阿勒泰等地,通过民间走访、群众座谈、艺人演唱等形式搜集民歌100首、民间作曲歌曲500余首、冬不拉曲500余首……达3000余首,但目前《六十二阔恩尔》仍面临着许多问题。

多年来由于没有固定经费投入,搜集、整理工作时断时续,不能正常进行;资料及书籍出版不足,开展舞台演出更无经费;参与研究人员补贴难以保证;经费短缺导致许多资料难以到手;请专家对《六十二阔恩尔》乐谱的学术鉴定,因无经费尚未实现。

3.哈萨克六十二阔恩尔最近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组织专家论证通过,决定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六十二阔恩尔是哈萨克族民间古典音乐,意为“六十二套连贯、优美、抒情的乐曲”,是一种以器乐曲为主的配以民歌、舞蹈、说唱、弹唱等多种艺术表演形式于一体的综合艺术。近现代哈萨克族民间广泛流传的篑(器乐曲)、谙(民歌)、哦吟(说唱)、哎吐嘶(阿肯弹唱)以及赫萨-达斯坦(叙事诗演唱)等音乐演唱艺术,皆源自六十二阔恩尔。

哈萨克人认为,人有“六十二根血脉”,生命靠“六十二根血脉”支撑﹔生活要有六十二阔恩尔,有了六十二阔恩尔,精神才能振奋。六十二阔恩尔是哈萨克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继承和发展了被史籍称为《悦般乐》、《康居乐》,不断吸收包括自汉代以来中原文化以及天山南北各民族文化的精髓,并受丝绸之路带来的西方音乐的影响,与本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相融合,继承、发展与创新的结晶。

哈萨克六十二阔恩尔具体形成年代,因没有足够的历史文献依据,不能妄下断语。根据现代学者对六十二阔恩尔的研究,认为六十二阔恩尔的形成与发展,应与哈萨克族音乐的发展同步,特别是“篑”的发展一脉相承。从时间上大体可分为古塞人至乌孙(汉初)以前的早期形态,乌孙(汉代)至哈萨克汗国成立前(明代中期)的孕育期,哈萨克汗国(明代中期)至清代的形成期以及以后的演化期。

哈萨克“篑”的早期形态──古代的“可克”

哈萨克人将器乐曲统称为篑,古塞人称作可克。由各种乐器演奏出来的乐曲,分别冠以乐器的名称,如冬不拉篑、斯布孜额篑、库布孜篑。据《哈萨克乐曲史》介绍,称为哈萨克人先祖的古塞人创造了各种乐器,斯布孜额(胡笳)是塞人最早使用的乐器。塞人还使用过两根弦的弹拨乐器和库布孜一类的拉奏乐器。哈萨克族民间流传的《星绕》(深渊)、《阿克鹘》(白天鹅)等乐曲就产生于塞人时期。从古塞人到乌孙(汉代)之前的乐曲是哈萨克“篑”艺术的早期形态。这一时期仅有斯布孜额等简单的乐器,演奏一些短曲。他们用斯布孜额、库布孜及两根弦弹奏的乐器进行演奏,把没有唱词、仅用乐器演奏的乐曲称为“可克”。

哈萨克“篑”的成熟、发展与阔恩尔的孕育期

张骞通西域之后,古代哈萨克各部族就与中原封建王朝友好往来,特别是汉朝公主西嫁乌孙昆莫,更密切了相互间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在音乐发展史上,更是相互产生了重大影响。

匈奴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游牧部落,产生了不少的诗人、歌手,创造了各种乐器和乐曲,除斯布孜额、库布孜是传统乐器外,还创造了角、笛、琵琶、胡琴等乐器。他们能把各种历史事件、生活习俗、男女爱情故事即兴编成歌谣进行演唱。这种习俗就是哈萨克人沿袭至今的阿肯弹唱。

公元8世纪(唐代中期),克普恰克部落之乌古斯当汗时期,产生了一位著名的作曲家、弹唱家阔尔库特。他先后担任过三个可汗的宰相。不仅他的言论被后人尊为圣言,他还是一位音乐天才,创作了很多的“篑”(曲)和“谙”(调),被后人称为娱乐之父。

在公元9─10世纪的葛逻禄汗国时期,康居─钦察部落出现了一位杰出的哲学家、文学家、音乐家法拉比。他在音乐研究方面成就非凡。他研究过一种名为各博尔的、有40个音位的乐器,很可能就是哈萨克冬不拉乐器的始祖。法拉比所著的《音乐全书》,是他研究东方民间音乐的成果,对阿拉伯音乐理论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从乌孙(汉代)到哈萨克汗国建立之前(明代中期)这段漫长的历史时期,是哈萨克“篑”成熟、发展与阔恩尔艺术的孕育期。在这段时期里,哈萨克文化受到中原文化的极大影响。音乐方面,相互的交流频繁。唐代时,康居乐舞十分盛行。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其《胡旋女》一诗中对胡旋舞做了生动的描写。无疑,用于舞蹈伴奏的乐曲就是“篑”。这说明被吸收为唐《大曲》之一的《康居乐》,已经形成集歌乐、舞乐、器乐于一体的形式了。

哈萨克“篑”的兴盛与阔恩尔的形成期

据《哈萨克族简史》一书介绍,白帐汗国人继承和发展了阔尔库特的音乐艺术。公元1227年,乃蛮部落的音乐家凯尔布哈以成吉思汗之子术赤汗之死有关的事件为题材,创作了著名的“篑”──《阿克萨卡库兰术赤汗》。

公元15世纪中期,哈萨克汗国建立以后,随著社会安定、经济的发展,文化艺术也得到了空前的繁荣。特别是自古以来流传于各部落的民间故事、史诗、音乐、舞蹈,在语言、文字逐步统一的条件下,得到相互传播。这时出现了“沙勒─色尔”形式的、专门以演唱活动为生的民间艺人班社。许多歌颂历史人物、民族英雄,赞美自然、动物、花鸟,描写人物情感,歌颂纯真爱情,反映人民疾苦,劝诫世人的乐曲、唱词、舞蹈被这些民间艺人搜集、整理出来。他们把原来单一的“篑”乐曲进行了扩张,变成集音乐、舞蹈、演唱于一体的综合演唱活动。可以断定,这便是称作阔恩尔的艺术形式。哈萨克阔恩尔逐渐形成为一种完整的乐曲形式以后,便有著系统的套数、丰富的节奏与曲调。民间历来有“富人家的喜事三十天娱乐,四十天庆典”的传说。娱乐当是演唱六十二阔恩尔。按每部阔恩尔演唱两小时、每天演唱两部阔恩尔计算,就要演唱三十一天。所以,民间“三十天娱乐”的传说应该是有根据的。

4.一些依靠口头传承的民间艺术正在不断消失,有的正濒临灭绝。哈萨克族的《六十二阔恩尔》正处于这种情况。《六十二阔恩尔》所涵盖的曲目有上万首,如今能为大众熟悉和演唱的已经为数不多,能够系统地演唱《六十二阔恩尔》的民间艺人更是凤毛麟角。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对《六十二阔恩尔》的研究工作从1996年就开始了,到目前,已在伊犁州直属县市和牧区、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等地,通过民间走访、群众座谈、艺人演唱等形式搜集民歌100多首、民间作曲歌曲500余首、冬不拉曲500余首。 但经费短缺 、专业研究人员缺乏、人们对民间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等诸多因素导致《六十阔恩尔》的搜集整理、出版等工作仍步履艰难。


上一篇:【曲艺】端鼓(安徽省)

下一篇:【民俗】霍树头村祈雨(泉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