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01aa9e30286b6b737c.jpg

兰溪摊簧属南词摊簧,是浙江的古老曲艺形式。它是形成并流行于浙江中西部兰溪地区及金华和衢州等地的一种曲艺唱曲形式。

  兰溪地处浙江中西部,素有"七省通衢"、"三江之汇"之称,交通便利,商业繁荣。乾隆末年,一位县衙中的官差,于公务之暇,在兰溪集商贾子弟传授"摊簧"曲调,借以消闲自娱,从此兰溪有了摊簧。1900年(光绪26年),城区成立了"余庆社",后易名为"群乐会"、"咏春会"。抗战时期,兰溪摊簧民间艺人避难于乡下,摊簧传入兰溪农村永昌、诸葛、游埠等地。由于活动方式仅限于爱好者之间,传布不广,加上战乱影响,至20世纪40年代末期,兰溪摊簧几近绝响。 

  清末后期,兰溪摊簧因其曲调优美被婺剧所吸收,运用兰溪摊簧创编的《李渔别传》、《苦菜花》、《僧尼会》等成为艺术精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收集整理民间曲艺集成中,将兰溪摊簧进行广泛深入的挖掘、整理,并创作了一批优秀的摊簧曲艺说唱作品。特别是2002年兰溪摊簧《兰花吟》参加浙江省首届曲艺杂技节获得五个大奖,且首次进京演出。近年来创编的《杨梅红艳艳》、《出卖时间的孩子》分别荣获省、市文艺会演大奖。由于兰溪摊簧扎根于民间,运用兰溪摊簧创编的地方节目多次深入城市广场、农村演出。

  兰溪摊簧文辞典雅,演唱讲究字清腔纯和字正腔圆,一直为文人雅士所喜好。流风所及,其他的坐唱班亦以自命风雅者为多,唱奏者多穿长衫,举止文雅,素有"摊簧先生"之称。坐唱班除应成员间亲朋好友之邀为喜庆助兴或敬神献唱外,一律不搞经营性唱奏。

       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t010c6891cc6d7bc956.jpg



t01b0e6fd69fd947d88.jpg


上一篇:【浙江·曲艺】绍兴莲花落(国家级)

下一篇:【非遗动态】《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印发(附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