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da235d6-a31d-4699-b7e6-9da1fc6e1066_size144_w500_h280.png

 

“绞胎瓷”又名“透花瓷”,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瓷泥采用独特的绞胎手工技法相间揉合制胎成型、焙烧而成。其源于唐,兴于宋,千余年来在河南省焦作境内世代相传,因主要产于焦作当阳峪窑群区域,故俗称“当阳峪绞胎瓷”。

焦作北依太行,南临黄河,是我国第一位制陶官宁封子的故乡,因“焦家作坊”而得名。丰富的自然矿藏资源和黄河文化中心区的地缘优势,为当阳峪绞胎瓷制作技艺的产生和延续提供了先天的物质和丰富的文化土壤。当阳峪绞胎瓷以太行山特有的矸石为制瓷原料,制作流程为选土、炼泥、调色揉泥、制胎(拉坯、编花、贴片、镶嵌等)、修胎、阴干、打磨、施釉、焙烧(柴或煤)等30多道工序。因瓷器花纹由胎而生,内外相通,里外相透,一胎一面,不可复制,也被称之为“编出来的瓷器”,是世界上唯一一种表里如一的瓷器。著名古陶瓷专家叶喆民曾评价绞胎瓷为“瓷中君子”,并因其由多色瓷泥相间揉和而成,且所出成品纹饰各不相同,故又言乃“君子和而不同”。当阳峪绞胎瓷工艺复杂,每道工艺要求极其严格,尤其是在手工制胎的编花和高温烧造过程中,对不同泥料各项系数的把握都强调精准,因此成品率低,这也是其极具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的缘由之一。

当阳峪绞胎瓷烧制技艺的特征着重表现在:胎变和窖变相结合的陶瓷产物;多色瓷泥相间揉合而成;瓷器的纹饰装饰内外通透且变化多样,如羽毛、席编、菊花、自然纹等。当阳峪绞胎瓷因其瓷质韧性强、敲击声音清脆悦耳、独树一帜的绞胎制作技法,在北宋年间就闻名遐迩,当阳峪也因此被誉为“绞胎瓷之乡”。

2014年11月,当阳峪绞胎瓷烧制技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zai3ohhlrnz.jpg

 

kuanggu04421826165.jpg

 

 

 

上一篇:【民俗】尉村跑鼓车(山西省临汾市 国家级)

下一篇:【河南·民间技艺】登封窑烧制技艺(国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