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动态 文章内容

  蜀绣的一针一线,羌笛的声声悠扬,青神竹编的巧匠技艺,这些来自乡村、来自民间的非遗技艺,产生于民间, 成长于民间, 繁荣于民间。全国人大代表、民盟成都市委副主委、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蔡光洁认为,乡村非遗正是乡村文化振兴的“火种”,将成为新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不竭源泉和永久动力。


  担忧

  乡村“非遗”日渐式微


  “各级政府一直重在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对创新发展的路径不明,在乡村发展动力不足。我的建议想提给文化部,如何让乡村非遗"燃"起来。” 蔡光洁认为,我国非遗资源丰富,大多数根植于广袤的乡村生存和发展,是中国传统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城市化进程中,乡村非遗伴随乡村传统文化日渐式微。近十年来,国家对非遗的立法性基础保护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其传承发展大多处于缓慢、停滞和整体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状况。非遗作为传统文化缺乏创造性转化,无法适应现代生活需求。

  蔡光洁也看到了乡村文化振兴的机遇。她提到,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加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根据非遗(特别是技艺类)具有文化承载与产品转化的双重属性,可以借力高校和企业走文化创新与产业化发展之路。因此,她在本次两会上,带来了自己的建议。


  建议

  向现代文化产品转化


  蔡光洁谈到,应该大力健全乡村非遗的协同创新机制。由地方政府主导搭台、高校研学转化助力、企业融投资参与、乡村主体产业实践,构建四位一体的协同创新机制,形成创新发展合力。同时,大力倡导文化企业与高校通融创新,实现非遗向现代文化产品的创造性转化。并大力加强文化企业与乡村的合作,将创新的文化产品推向产业化实践。

  “以此为基础,地方政府可以打造乡村特色文化品牌,并进一步带动乡村文化旅游、乡村文化节庆等衍生产业发展,提升乡村整体文化生态。“她认为,通过创新发展乡村非遗,让其回归乡村文化发展的本位空间,一方面更加体现了保护、传承和发展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另一方面对于挖掘当地乡村文化特色、重建工匠精神、建立文化自信都具有积极意义。通过非遗的创新发展,在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同时,推动乡村的组织振兴、人才振兴、产业振兴与社会和谐。


  探索

  高校与农村共建新农村学院


  除乡村文化的振兴,蔡光洁还提到了为农村培育更多专项人才的路径。

  “我们正在探索与农村共建新农村建设学院,为农村培育更多的人才,也希望这种模式可以推广下去。”蔡光洁认为,乡村振兴战略中,高校应当扮演重要角色,通过与地方政府合作,为乡村培育和输送更多人才。

  蔡光洁介绍,2017年5月,四川师范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理工学院三校组成“校校战略联盟”,三校达成共识:发挥优势,与地方政府联合共建新农村建设学院,发挥精准扶贫工作中的教育力量。根据三校达成的协议,三高校计划在仪陇、北川、苍溪、达川四个地方建立四所新农村建设学院。“乡村振兴的第一要素就是人才优先,大学通过和地方政府共建,针对乡村不同的群体,可以对他们进行系统的教育培训。”

  她建议,应当构建由政府引导、高校助力、企业参与、村民实践的协同创新机制,各自发挥优势,形成合力助推乡村振兴走向创新性发展。


上一篇:【传统舞蹈】傈僳族音乐舞蹈(攀枝花)

下一篇:【传统音乐】大麦地傈僳族山歌(攀枝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