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t0182ee2ee117c5906b.jpg

 汪筱文出生于1945年虽然上了年纪,但耳不聋眼不花,直至今日还坚持亲手制作各种灯彩。

2008年6月苏州灯彩被列入国家级“非遗”扩展名录,汪筱文也成为灯彩的非遗传承人。目前,他的女儿也跟着他学习这门传统的制灯技艺。

   汪筱文17岁进入苏州民间工艺厂,跟着著名民间艺术家周公度、画家沈彬如、苏灯艺术家吴仁昌学习,在老一辈的精心传授下汪筱文进步飞快,这也为他之后制作苏灯打下了坚实基础。年纪轻轻的汪筱文尤其喜欢绘画和手工折纸,也因此被单位领导看好,进厂一年后,汪筱文主动提出要学习制作灯彩,很快得到批准,并拜著名苏灯艺人吴仁昌为师专攻苏灯制作。


t0119aac905a53909d0.jpg


  起初从一些简单的荷花灯、兔子灯做起,能力见长后汪筱文与师傅共同制作灯彩,直至自己独立制作灯彩,再后来汪筱文又向著名制灯老艺人吕泉福、杨锦昌、章仲甫请教制灯技巧。灯彩这门手艺不简单,涉及剪纸、绘画、裱糊及扎架等多项内容,前前后后花了大概十年时间,才能算是学到了这门本事。

大气的多层吊灯,庄重典雅的三角、四角、六角宫灯,多彩多姿的壁灯、子母灯……一盏盏宫灯独具匠心、精致秀雅,华贵大气,无不透露着古色古香的别样风情。这些宫灯全部出自运河社区宫灯巧匠汪筱文之手。

  1965年国庆节,汪筱文的作品在苏州拙政园举办的首届“苏州灯会”上首次亮相,受到广泛赞扬。1972年至1979年间,汪筱文制作的“龙船灯”、“五谷丰收灯”等又轰动一时。

  20世纪80年代,汪筱文担任苏州民间工艺厂苏灯车间主任,当时的他感觉灯彩发展到了一个瓶颈阶段,必须创新才能进入新的阶段。那时他整日苦思冥想,无意中看到走马灯里的泥人,汪筱文立马想到了一个主意,那就是在灯彩里的泥人身上下点功夫。首创了“绢衣泥人”动态人物组合景灯彩,成为第二代苏州灯彩创始人。

  1984年“绢衣泥人”在拙政园展出,一个小时买了上万张门票,很多人专门从无锡、上海、南京等地赶来。

  汪筱文将传统的手工工艺与电动装置巧妙结合,又创作了“龙船灯”,插上电源,人物活动起来,有的划桨、有的敲锣、有的打鼓,逼真好玩。汪筱文随后又制作了很多装有电动装置的灯彩,如“七品芝麻官”、“张生跳粉墙”,这些都是第二代苏灯,在国内外展出60余次。



t01281350597d632060.jpg

  

  1987年,汪筱文与广州市东方乐园联合开发了《古灯奇观》大型游乐项目,他设计制作的大型、巨型动态人物组合景灯彩,将传统的灯彩艺术与现代舞台技巧巧妙结合,创作了“孙悟空”、“八仙过海”等28组电动人物灯。其中“八仙过海”为巨型动态人物灯组,全长14.5米,高4.5米,深3.5米,人物表演活灵活现。当时,身为中央领导的薄一波参观后也赞叹不已,亲笔挥毫题了“江南灯彩好,苏州灯王妙”十个大字,赞美苏州灯彩,赞扬制灯艺人。而这个项目,从1987年至1991年整整花了4年时间才圆满完成。


t01754418f6c1d95b0c.jpg


  至今,汪筱文还坚持亲手制作灯彩,正常大小的一天能做3个,而特制的则相对复杂。最小的灯彩可以直接托在手掌上,直径仅4厘米,高仅6厘米;而最大的灯彩,则是它的几十倍,直径1.6米,高度1.74米,这些特制的灯彩制作起来更加耗时。


  不少苏州民间技艺,由于出师时间长,学习过程枯燥乏味,鲜有人愿意学习,汪筱文对此也有些担心。幸好,汪筱文的女儿汪丽秋也很喜欢这门手艺,跟着父亲制作灯彩也有几十年的时间。汪丽秋告诉记者:“从小就看着父亲制作灯彩,耳濡目染就喜欢上了这门手艺,在我的童年记忆里,很多都是与灯彩息息相关的。”


  1983年,刚上初中的汪丽秋并不像其他孩子一样只顾着玩耍,她非常安静有耐心,汪筱文这样评价自己的女儿:“学灯彩是寂寞的,更需要耐心,那时候我就感觉这孩子能干这行。”随后,汪丽秋便跟着父亲学习灯彩制作,前后花了10年功夫终于出师。


t014f499ed0b3630004.jpg


  1998年是汪丽秋最迷茫的一年,那年厂子生意不好,日子越来越难。曾有那么一瞬间,汪丽秋想过放弃,她告诉记者:“日子太难了,但是我想既然做了,就应该坚持下去。后来,我也征求过父亲的意见,父亲坚决不同意我放弃,他觉得做灯彩要天赋,这个我有,我不应该辜负这个天赋。”汪丽秋正是在父亲的坚持和鼓励下,最终才没有放弃,一直坚持了下来。

 2012年,汪筱文和女儿汪丽秋一起携手,终于将失传已久的“亭台楼阁”灯完全恢复了出来。

  记者了解到,“亭台楼阁”灯早在宋代就有,过去这灯有一万个空隙,所以又叫万眼罗灯,那时万眼罗灯年年都要进贡给皇帝观赏。而因为种种原因,这种技艺失传已久,市场上很多万眼罗灯其实只要七千多个眼,所以复原万眼罗灯是汪筱文几十年的心愿。

  而汪筱文和女儿汪丽秋不满于现有的成绩,二人通力合作继续钻研,花费半年时间制作完成了一盏有两万只眼的“亭台楼阁”灯。在山塘街汪筱文的工作室,看到了这盏灯,它高174厘米,直径160厘米,这盏灯“眼”的数量创造了“亭台楼阁”灯的新纪录。

  如今,苏州民间工艺厂已停产,而制作灯彩的艺人多年事已高,汪式父女希望找到更多的传承人。


t0154b7db570a2339ca.jpg




t01baa4fc62776c9040.jpg

上一篇:【传统美术】灯彩(苏州灯彩)(江苏省苏州市 国家级)

下一篇:【传统医药】中医传统制剂方法(雷允上六神丸制作技艺)(江苏省苏州市 国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