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传统戏剧】盖州皮影戏(国家级)传承人:林世敏
2017-03-17 13:53
【项目名称】盖州皮影戏
【项目类别】传统戏剧
【项目地区】辽宁省营口市盖州市
【项目级别】国家级
【项目保护单位】盖州市文化馆
【项目批准时间】2008年《盖州皮影戏》被列入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项目传承人批准时间】2018年5月被评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盖州皮影戏第五代传承人
【项目简介】
盖州皮影戏又称“辽南皮影戏”,流传于辽宁省盖州地区的岫岩、海城、大石桥、瓦房店、庄河等地。它起源于明末清初,至清末民初臻于完善。盖州艺人以驴皮为原料,将之刮薄至透明的程度,用来雕刻人物,制成工艺精美、造型独特的皮影形象。
盖州皮影戏的唱腔委婉动听,明显带有辽南民歌的风味,唱词格式规范,风格自然流畅,唱、念多使用盖州当地民间土语,显示出诙谐幽默的风格。伴奏乐队文武场齐全,主奏乐器是当地自创的梧桐四胡。盖州皮影戏的脚色分生、旦、净、髯、丑几个行当,表演生动活泼,富于地方特色。
盖州皮影戏中蕴含着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其独特的造型工艺及原汁原味的辽南民间唱腔音乐在民间艺术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传承人简介】
林世敏,1960年出生,辽宁省营口市盖州人。皮影艺术家、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盖州皮影戏第五代传承人、辽宁省优秀民间皮影艺人、优秀文艺工作者。师承辽南地区著名皮影艺人,传承脉络清晰,其全面、熟练掌握操影、演唱、雕刻技艺,并逐渐形成自己细腻、委婉的独特风格,是当地皮影团的演出骨干。盖州民间皮影艺术团常年在盖州乡村演出,多次参加非遗展演、宣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获得许多重要奖项,并已经传授弟子多人,为盖州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林世敏1979年中学毕业后开始跟班学艺。科班出身的她,主唱小生和小旦。为了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她在不断研究揣摩各种表演技巧和不同人物演唱的同时,还熟练掌握了雕刻影人的技能。几十年来,她长期坚持演出,不断的艺术实践让她的皮影艺术日渐成熟,她也成为辽南地区颇有影响的皮影艺人和领军人物。同时,她还收集了大量影卷和宝贵资料,现存传统剧目影卷37部,清代皮影、场景等千余件。此外,她还亲手制作皮影作品千余件。
在林世敏的工作室里,有满满一书柜的影卷。这些巴掌大小、已经变得陈旧发黄的线装本影卷诉说着皮影艺术悠久的历史。林世敏告诉记者,这些影卷就相当于剧本,演员在表演时都要按照影卷上的内容和提示来唱念做打。
在林世敏的办公桌上,一件尚未完成的酷似人物头部的皮影作品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这叫头茬,就是皮影戏演出所用影人的头部。为了便于区分和塑造人物形象,头茬与影身可以自由组合,这既扩大了影人本身的形象表现范围,也节约了影人制作成本。” 林世敏向记者解释道。
在工作室的一角,摆放着几卷干驴皮。林世敏告诉记者,这是辽南驴皮影使用的驴皮,非常有韧性,上色后艳丽中透着柔和,表演时在灯光的映照下,看上去清晰透彻,效果极佳。她随手拿起办公桌上的那件头茬说,“要做这样一个皮影,需要画样、刀刻、上色、拈油四个步骤。尤其是在刀刻时要格外小心,像龙鳞纹这样小细节的雕刻,刻差一点就前功尽弃,这一小张驴皮就废掉了。”
1990年,林世敏因在皮影戏方面的独特造诣,受省文化厅邀请,参加了《中国戏曲志·辽宁卷》的编辑工作。醉心于皮影艺术让林世敏喜欢上了研究盖州历史。经过长期悉心研究,她撰写了《清代盖州四大会馆》,对清代在盖州建造的四大会馆作了考究和介绍,为研究盖州清代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极有价值的资料。
2007年,盖州市皮影戏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林世敏被评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就在这一年,为了支持国家的馆藏事业,她一次性捐给国家博物馆2700多件影卷以及清代皮影用于照明的五捻洋油灯,填补了国家博物馆皮影作品馆藏空白。2008年,林世敏的皮影作品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中国故事”文化展示中展出,获得一致好评。
在长期的皮影艺术创作和演出过程中,林世敏深深地认识到了传承皮影艺术的责任重大。1993年,面对皮影戏濒临消亡的境地,为抢救和保护传承这项民间艺术,她自筹资金创建了盖州市皮影艺术团,致力于皮影的传承和发展。而后,为了让这门艺术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她又自己出钱招收弟子,培养一代新人。如今,她最小的弟子、今年34岁的王毅已学艺四年,并多次参加省、市举办的汇演。盖州皮影艺术团已初具规模,行当齐全,演职人员发展到10人。一个集皮影制作、贴影、操影、演唱、鼓板于一身的皮影团队正活跃在辽南大地上,将皮影艺术的魅力向人们尽情展示。
盖州皮影戏继承人林世敏
【非遗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