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许小林,女,南京市,布艺传承人

“用一只手捏好香包的开口,另一只手拿着针,从开口的右边缝进去,把线从左边拉出来……”1月9日上午,本报小记者走进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布艺代表性传承人许小林手把手的教导下,学习缝制香包。

1月1日,由本报与南京市民俗博物馆联合主办的全城寻找“小小传承人”活动正式启动,第一个项目秦淮灯彩受到了小记者和家长们的一致好评。上周六,第二批小记者走进民俗博物馆,这一次,他们体验的项目是——布艺。

布艺,就是布的艺术,它是中国民间工艺中一朵瑰丽的奇葩。在男耕女织的农业社会,缝纫刺绣被称之为“女红”。从艺二三十年的许小林自幼喜爱布艺,这是她家传的一门传统工艺。简单介绍了任务之后,许小林便把提前做好的心形半成品香包、流苏及珠子发给大家,小记者们的任务就是把香包制作完成。

制作香包的第一步是用针线将香包的开口缝合,许小林一步步示范给小记者看。“缝线时要注意从下往上、从右往左缝,开口处针线进去与出来的距离保持1厘米左右最佳。”许小林的手指在香包上灵活自如地操作,可对于小记者们来说就没有看起来那么简单了。

很多小记者因为没有用针线的经验,把缝线的部分直接交给家长完成。雨花外国语小学的两个小男生胡茗晧和孔亦乐则没有求助家长,自己动手缝制起来。细细长长的针在厚实的香包上来回穿梭确实不太容易,为了增加摩擦力便于拔针,胡茗晧用餐巾纸裹住露出的针尖,“这样一下就能把针拔出来了。”虽然第一次做针线活的他们缝得不太精致,但也不失为一次成功的“挑战”。在这两位小记者的带动下,其他小记者也开始尝试自己动手。

江宁实验小学的小记者凌毓晨在妈妈的指导下操作,由妈妈抓着香包开口的地方,她来缝线。说起自己的缝制感受,凌毓晨说:“我觉得最难的是香包比较厚,线有时拉不紧。”为了把香包缝得更精致,她紧张得手心都出了汗。

1个小时后,一只只精美的香包“诞生”了。大家把自己的作品捧在掌心,请许小林进行评比。最终,雨花外国语小学的胡茗皓、孔亦乐、徐语涵,南师附中仙林学校小学部的王秋媛和中山小学的马梓杰凭借自己独立完成的香包作品,幸运地被选为“小小传承人”候选人,他们将有机会优先参与市民俗博物馆举办的“我是小小传承人”冬令营。

活动结束后,小记者们都成就感十足。芳草园小学的小记者王梓赫拿着香包意犹未尽地说:“虽然这次的香包不是我自己独立完成的,但回家后我还想继续学习,帮妈妈做一些简单的针线活。”许小林也鼓励小记者们多进行这方面的尝试:“小朋友自己动手做布艺既是传承了中国传统民俗文化,还可以提高手眼协调性,锻炼动手能力。”



上一篇:【传统美术】布艺(南京市)传承人:高兆路

下一篇:【传统美术】面塑(南京市)传承人:王玉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