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动态 文章内容

“什么是文化的传承?”张琳认为,归结起来只有四个词“挖掘、保护、传承、发扬”,挖掘文化根基,保护文化遗产,传承文化技艺,发扬文化内涵。

“现在的我们处在一个快速前行的时代,人们越来越多的着眼于现代化,反而对一些古老的传统技艺关注不够,而我做的就是将被遗忘的文化重新带进生活,让人们注意它,发现它,进而发扬它。”



张琳给人的第一感觉是直爽率真,不喜华丽。对于张琳需要从多个方面去了解,她一方面力行倡导对鱼皮画工艺的寻根和传承,另一方面着力在发扬中创新,以产业化助推传承。寻根学艺鱼皮成画很多人认为张琳结缘鱼皮画艺术只是偶然,而她自己却觉得这是偶然中的必然。张琳是学工艺美术出身,多年的艺术修养和积淀都为她的鱼皮画创作提供了支持。




张琳曾经做过装修,对材料极其敏感,偶然接触到大马哈鱼鱼皮,甚是新奇,也激发了她的创作灵感。“我之前并没见过用鱼皮做的艺术品,这种美丽的窝鳞、天然的纹络,一下子点燃了我创作的热情,那种创作的冲动可以说是爆炸式的,很长一段时间充斥在脑海里。”为此,张琳带着那份欣喜踏上了去赫哲族寻根学艺之路。“想要了解一种文化,必须走近它,去挖掘它的根。”然而,赫哲族的现状却让张琳为之一惊,赫哲的村落里青壮年都到外地谋生,也只有60岁以上的老人还能讲几句赫哲语。“赫哲族本就是小少民族,文化传承后继无人,使得赫哲文化几乎就要断代了”。也正是这趟赫哲之行,在张琳心中埋下了非遗传承的种子。学艺归来的那段时间,张琳几乎陷入痴迷状态,坐车坐过站、炒菜忘放盐,常常半夜爬起来做鱼皮画,一忙就是一夜。功夫不负苦心人,两年时间她创作出近百张漂亮的鱼皮画。至今,有《赫哲印象》、《伊玛堪》、《满族史画》等系列作品,都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作品《松花江百里湿地》经上海吉尼斯总部确认,成为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彩色鱼皮画。





鱼皮艺术进课堂古老技艺迎春天,2007年时张琳曾开办过培训班,免费传授鱼皮画技术,原打算免费提供原材料和工具教会学生后再回收作品出售。没想到也正因为免费,学员的素质参差不齐,上至六七十岁的老人,下至十几岁的孩童,很多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几乎没有完整的作品。眼看着一张张大马哈鱼皮换来成堆的废品,张琳心疼得不得了。勉强撑了一个多月后,只好放弃。“这次失败,让我静下心来思考,所谓后继有人,这‘人’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群体呢?经过多方考察后,我将落脚点放在了学校。”张琳认为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强,思维敏捷,并且也是未来市场上的主力消费群。经过努力,张琳与哈尔滨工程大学达成共识,以创办的第一个鱼皮画社团开始,一位传承人,一门选修课,一个创业公司,一所高校支持一个“非遗”项目,就这样形成了哈尔滨工程大学的非遗保护模式,也为非遗传承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几年来,张琳的努力并没有白费,鱼皮画这门课程已经成为了最受学生欢迎的选修课。“困难总是有的,能不能成功,要看你是在抱怨还是在行动,永远不要依靠外部环境的好坏决定你的行动,我只坚持每天做一点,即使慢,也是收获。”她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她的坚持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了解鱼皮画艺术。在他的带领下其大学生创业公司也曾达到年收入100万的好成绩,古老的技艺迎来了新的春天。以市场为主导创新中求发展“我觉得任何文化要想传承,都不应该只是将其置于博物馆里,而是应该像跟吃饭、睡觉一样融入生活。”醉心鱼皮画艺术的张琳认为,古老的艺术应该融于市场并打开创新的路子,走平民化、大众化的路线,因为越是大众的越容易传承。

张琳努力把鱼皮画打造成黑龙江特色旅游产品,既传承了民间艺术又有非常大的盈利空间,从鱼皮粘贴画、鱼皮缝制画、鱼皮挂件等传统鱼皮工艺品到鱼皮腰带、鱼皮钱包、鱼皮名片夹等现代鱼皮工艺品,将鱼皮画在市场中盘活,逐渐向产业化发展。对于未来的工作计划,张琳表示“在当前市场不景气的时期,一方面就产品本身而言,应着力于完善产品的研发和工艺的改进;另一方面,不断的扩大宣传,将鱼皮画推向社会和市场,希望鱼皮艺术能通过市场展现出新的生命力。”

张琳女,满族,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赫哲族鱼皮画传承人,现任黑龙江北大荒文化旅游产业研究中心主任。




2010年,鱼皮画《祈福》参展上海世博会;2012年,获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旅游商品大赛鱼皮画金奖;2010年,世界最大鱼皮画作品《松花江百里湿地》创吉尼斯世界记录;鱼皮画巨幅系列作品90幅《满族史画》,被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阿城分馆收藏;鱼皮系列100幅作品《萨满图腾》被中国民族博物馆收藏;2012年,作品《赫哲族印象》获黑龙江政府二等奖2012年,作品《辉煌》在中国展览馆参加中国妇女十年成就展;2012年,作者入选《中国民间艺术家词典》;2013年,出版个人专著《赫哲族鱼皮艺术》,获黑龙江精品图书奖,填补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教材的空白;2013年中国邮政总局出版发行由张林设计制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赫哲族鱼皮画邮票,电话卡,首日封;2013年经国家人力资源部培训,考取国家级工艺美术裁判资格2014年,举办首届黑龙江赫哲族鱼皮艺术展;2015年,被聘为中华《非遗》杂志专家评委。







多年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挖掘,保护,传承,发扬等方面一直坚持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连续4年带领哈尔滨工程大学学生扶持教授残疾人鱼皮画制作,帮助香坊区残联成立国内首家残疾人文化产业园区,获得中央财政支持残疾人就业专项资金50万,目前国内首家残疾人文化产业园集慈善、传承、文化和产业于一体,成为国家非遗濒失传统技艺推广就业示范项目。在十几年工作中,坚持帮助下岗女工,农村留守妇女,部队战士传授鱼皮技艺,使他们既传承了文化又满足了就业。2013年史称大学生就业最艰难年,支持帮扶哈尔滨工程大学大学生自主创业,以鱼皮艺术为项目成立鱼福满满公司,当年收入100多万元,把鱼皮画打造成黑龙江特色旅游产品,传承和发展了民间艺术;在多所高校校开设了鱼皮艺术教学课程。亲自组织学生深入赫哲族聚集地,了解考察赫哲族历史文化,开展拯救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行动系列活动。利用寒暑假及国庆中秋长假,带队学生行程5000余公里,至佳木斯市,敖其村、同江县、津街口镇,饶河县、四排乡、抚远县,八岔镇等赫哲族聚集地。发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项目传承人4名,参观赫哲族博物馆2所,拜访赫哲族文化技艺传习所4处,赫哲族语言学校1所,发放调查问卷累计1000多份,录音录像资料累计达70G,整理调研报告累计4万字。并建立了哈工程大学鱼皮艺术文化社团实训基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现存保留调查做出来积极贡献,被媒体称为“中国好行动”;2013年出版个人专著《赫哲族鱼皮艺术》一书,共29万字400张图片,填补了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空白。为抢救没有文字的民族传统技艺做出贡献。;整理创作萨满图腾100幅,捐赠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做了专门报道。有关工作和作品的报道和转载在网络中有万余条。

上一篇:【非遗动态】贵州丹寨:特色非遗活动过新春

下一篇:【非遗动态】民族文化瑰宝不能没落!来听听雄安这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