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高殿华,男,黄烨,面花棋子雕刻技艺传承人

在黄骅市羊二庄镇高官庄村,一百多年来默默传承着一项民间技艺——“面花模子”雕刻。这项技艺由村里的高姓人创造并世代沿袭,手艺人通过运用直刻、斜刻、平抢等雕刻刀法,将寓意吉祥的花、鸟、鱼等动植物或其他图案凹刻在木板上,制成模子,供蒸制面花使用。

目前,这项技艺已获批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殿华夫妻就是这项民间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经过30多年潜心研究,高殿华将原先仅有几种简单图案的面花模子扩展到150多种、创新发展了多种雕刻工具,并将面花模子的销售推向外省市。

黄骅面花流传久远

蒸制面花是黄骅当地的传统节日习俗,黄骅面花制作技艺流行于黄骅市农村区域,用模子制作面花是当地制作面花的一种流行方法。黄骅面花具有造型美观、形意结合、构思独特、做工讲究等特点。

据资料记载,永乐二年,一群穷苦人自山西洪洞迁徙至此,在渤海之滨扎根繁衍。由于本地盐碱土质,粮食产量很低,人们食不果腹,面粉尤显珍贵。逢年过节,祭拜神灵祖先,人们拿不出像样的供品,便用平日舍不得吃的面粉,蒸制成鸡、鱼、麦垛、刺猬、仓官(田鼠)等形状的面食,作为供品敬奉神灵祖先,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幸福吉祥。还有一种流传下来的说法是:当时人们生活清苦,每逢年节,没什么物品相送,就把不多的小麦磨成面粉,蒸成寿桃、鲤鱼等面花送给亲戚朋友,图个吉利,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风俗习惯。

伴随这一习俗的盛行,能工巧匠们雕刻出专门制作面花的木质模子,供人们使用。木质面花模子的使用,丰富了面花的艺术内涵,大大提高了面花的审美观赏性。

至今,在黄骅农村地区,逢年过节时仍旧家家户户“蒸花”,蒸面花的多为农家妇女,她们将面团揉进模子,一抹、一“磕”,一个活灵活现的“面花”便问世了。黄骅面花还登上了中央电视台,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有经营者开始以现代工艺来对这传统的面食进行生产加工。这些都使得小小面花承载了厚重的历史信息和鲜活的时代特色。

创立面花模子品牌

如今,高殿华夫妇在自家开了一个小型的面花模子制作作坊,名曰“双印坊”。在“双印坊”,高殿华夫妇继续传承着这项百年技艺。

高殿华制作面花模子追求完美,在刻制模子时一旦出现瑕疵,他都会将这个半成品弃之不用,重新选材制作。不仅如此,高殿华为了创立自己的面花模子品牌,专门到工商部门申请,并委托几名美术老师设计出字形后,将“双印坊”三个字刻在一个钢制刻章上,作为自己的“专属商标”。“双印本是我的小名,我灵机一动干脆将其作为模子商标,这样一来,判断模子是不是出自高殿华之手就一目了然了。后来,很多之前买了模子的人闻讯而来,坚持让我给补上刻章。”高殿华笑着说。

记者刚到高家不一会儿,便看到一位来自黄骅的客户前来“拿货”。客户一次性在高殿华那儿预订了二十几个面花模子。看到客户来拿货,高殿华先是认认真真地检查了一下要交付的模子,然后使劲在每一个模子上印上刻章——“双印坊”。

高殿华的模子在卖出几批后,订单源源不断,越来越多。开始只是黄骅的几家面花食品厂和周边县市的买家订购,随后迅速向外辐射,甚至吸引了不少外省市的订单。一位大连的客户不满足于只看到成品,因为对产品制作过程好奇,专程坐飞机到北京,然后倒了几次车才找到高殿华家,只为了亲身感受面花模子的创作过程。

雕刻技艺有传人

黄骅市羊二庄镇高官庄村的高殿华和妻子李淑华是面花模子雕刻技艺的传承人。日前,记者来到高殿华家中时,看到高殿华和妻子正雕刻着图案为葫芦的面花模子。提起面花模子,高殿华的话匣子一下打开了。

高殿华告诉记者,他13岁便跟随伯父学习面花模子雕刻工艺。“我从小喜欢画画,也非常喜欢这种在木头上雕雕刻刻的活儿。”高殿华说,他15岁初中毕业后,开始在村里的木器加工厂尝试着在家具上雕刻花纹、图案,每当看到自己雕刻出漂亮的图案,他的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

高殿华逐渐迷上了面花雕刻,只要是农闲时间,他就在家中进行面花模子雕刻,时时刻刻想着怎么才能刻出更漂亮的花样儿来。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30多年的潜心研究,高殿华创新了面花模子的雕刻技艺。在图案花样上,传统的面花模子有鱼、桃、花等一些简单的图案,高殿华将图案扩展到150多种。花样造型取材于当地农村生活,多以寓意吉祥、富贵、喜庆的动植物为代表,像鸡、鱼、寿桃、石榴等。

从雕刻技艺和精细程度上,高殿华并不满足于将面花模子当成一个普通的制作面花的模具,而是当做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对待每一个纹理,每一个凹凸面,高殿华都做得精细清晰,惟妙惟肖;每一次刀锋的运、抢、转、刻,他都力图用心打造。高殿华说,“好的作品应该能够打动人,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此外,高殿华还一改之前工具单一的状况,创造性地打制出斜刀、圆铲、半圆勺形抢铲、平铲等雕刻工具,有了这些实用工具,高殿华的技艺如虎添翼,在雕刻时更加纯熟和得心应手。

期盼古老技艺得传承

黄骅面花模子火了,面花模子雕刻技艺的传承人高殿华也开始有了名气,不少人觉得这下老高可要发了。然而看似光鲜的背后,却也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纠结与艰难。其中滋味,只有高殿华自知。

三间土坯房和东西两面的偏房,这便是高殿华的“家当”。让人惊讶的是,东西两边的偏房,竟然至今还保留着“老辈子”才用的纸糊的木条窗户。高殿华告诉记者,因为原材料紧缺,产地遥远,面花模子利润很低,挣的钱只能勉强糊口而已。刚结婚时,因为做面花模子的事,李淑华和高殿华没少吵架。李淑华曾多次劝说丈夫放弃这门手艺出去打工挣钱。“要是我俩都出去挣钱,好歹日子也会比现在好过。”李淑华说。但高殿华死活不肯放弃自己的这门手艺。他的理由有两条:一是多年的雕刻经历让他彻底迷上了这门技艺,丢了舍不得;二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坚决不能在自己这一代“断”了。

现在,夫妻俩又在为如何发展壮大、传承面花模子雕刻技艺而发愁。家中有两个孩子,可谁也不愿意从事这份“既辛苦又不挣钱”的工作。高殿华夫妇有时候手头的订单忙不过来,也试着想找些帮手。他们曾招收了一批学员,免费教授模子雕刻,可是学员数量不多。

“面花模子雕刻技艺作为一大特色工艺,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作为传统工艺,我们也有义务把它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高殿华看着桌子上的成品模子,眼中充满了期待。


上一篇:【传统技艺】手工挂面制作技艺(吴桥)传承人:程焕刚

下一篇:【传统技艺】面花棋子雕刻技艺(黄烨)传承人:李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