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宋长峰,男,泊头市,泊头三痴斋泥塑传承人

新华网石家庄10月27日电(记者白林)河北泊头“三痴斋”泥塑工艺发端于清光绪年间,130多年后,“三痴斋”已历经四代。百年的传承造就了独特的艺术魅力。泊头“三痴斋”泥塑近日被列入第五批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痴斋”位于泊头市文庙镇军西村的一处普通民房中。北屋正堂上,悬挂着“三痴斋”的匾额,四壁是古香古色的博古架,摆满各种造型的泥塑作品。这些作品主要出于一人之手——宋长峰,“三痴斋”的第四代传人。

宋长峰说,清光绪年间,泥塑艺术非常盛行,他的曾祖父四处拜师学艺,并以“书痴文必工,艺痴技必良,人痴挚友遍四方”为人生格言,将自己的居室命名为“三痴斋”。

今年36岁的宋长峰,生长在乡野之间,从小与泥土结缘。退伍回乡后,他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创作中,扛起“三痴斋”的大旗。

记者在“三痴斋”内看到了赶驴车装粮食的老农、拿玉米高声唱的孩童、点钞票满脸笑的老汉、敲锣鼓庆丰收的群众……宋长峰用泥塑作品还原了乡村生活中的一幅幅场景。

“三痴斋”泥塑题材大多取材于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古典名著。其作品用料讲究,色彩明快协调,造型身型兼备。泥塑的尺寸大到丈余的寺庙神佛,小到一寸的架上摆件儿,无不令人叫绝。

“我就是个什锦拼盘。”宋长峰说,“我曾跟在街头卖字画的学,也在河北师范大学蹭过课,走到哪学到哪,所以书法、国画、国学等知识我都有大量涉猎,并将其应用到作品创作中。”

同“三痴斋”的历代传人一样,宋长峰也有了自己的代表作——《水浒传108将》。这套作品的人物,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如今,宋长峰已有了10个学生,团队逐步壮大。他也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并在网上销售,目前产品远销香港、河南、山东等20多个地区。

只有不断创新,作品才能有生命力。宋长峰说,他主要有两个办法创新:一是接博物馆的活,因为这些作品都是原创,对学生们来说既练手,还能有比较实惠的收入;二是通过网络手段接订单,在客户提供图片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作加工,并做出适当调整。

“这两个创新办法其实都是对接市场,而如何创新是泥塑收藏家和爱好者们说了算,他们的喜好会影响泥塑的走向。我们不能做太另类的作品,如果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创新,那么这些泥塑谁要呢?”宋长峰说。

“我们要改革工具和工艺,要降低价格提升品质,还得有原汁原味的味道。必须走泥塑工艺品化的路子,不能将泥塑停留在非遗上,要形成商品,因为真正的艺术要让大家都能看到。”宋长峰说。记者采访时看到,他的徒弟们正在生产某企业订制的泥塑礼品“福禄寿”。

记者采访了解到,现在泥塑的地域性已经不太明显了,大多融入了现代风格,泥塑圈的包容心理很强,他们就是为了传承。

“除了国家培养的泥塑大师,民间泥塑艺人不过百人。圈内人早就不掖着藏着自己的技法作品了,我们在探讨泥塑创作、对泥塑追根溯源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地方的泥塑已经没有了。将来泥塑要是没了,问题就大了。”宋长峰说。

宋长峰表示,他正在筹建一家泥塑博物馆,用实物、图片、视频的形式将河北白沟、玉田、泊头等地的泥塑风格、技法保留下来,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些实物资料,以更好地保护泥塑。

如今,宋长峰是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北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沧州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让他欣喜的是,10岁的儿子对泥塑也情有独钟,常常跟着他捏这捏那,这让他看到了泥塑的未来。


上一篇:【传统美术】刻瓷(孟村县)传承人:李辉

下一篇:【传统美术】翼派张子健内画艺术(泊头市)传承人:张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