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高振邦,男,任丘市,东良淀音乐会传承人

QQ截图20171102183952

驶出黄骅市区,一路向北,不太平坦的公路反射着耀眼的阳光,间或一辆辆装载卡车轰鸣而过。问身边的黄骅市非遗中心主任黄亚慧:“高家口的村民以何为生?”

列位,其实本记者此次并非采写经济类稿子,而是瞄准了省级非遗项目——黄骅市吕桥镇高家口古乐。至于为何有前面的问题,是想到了电影《百鸟朝凤》当年排片时,出品人的惊世一跪,想到了扎根在华夏大地上的乡土艺术,究竟怎样生存。

1现场

上午9点来到高家口村,离村委会几十米,所谓笙管笛箫的响声已清晰入耳,透着一股自在,心下歉意:扰了人家的得意。走到一列房子跟前,打声招呼,几位主人从左边一间迎出来,高家口古乐会的第十七代传承人高国洪、高全进,第十八代传承人高振邦……省非遗传承基地就在这里,也是古乐会成员练习的活动室。

寒暄。高全进说:“早盼着你们来。”指一指身边的高国洪,“他出院没多长时间,听说你们来,也过来了,挺不容易。”越发不好意思,也很感动。看高国洪老人气色很好,满面笑容,心下稍宽。

进到屋里,抬头,满墙楹联,古训满眼,十几位村民已在座,身旁,各种乐器:笙、管、海笛、鼓、罄、木鱼、钹、铙、镲、铛、云锣。高国洪师傅抄起一把龙头琴(此物件甚老),其他人各自乐器在手,演奏继续。

半个多小时里,多个曲目演奏。管子领奏,时打、时吹、时拉、时唱、时唱打、时吹拉打、时打拉唱合奏,曲调时急时缓,时高时低,或欢快激越,或婉转苍凉,或活泼悠扬、充满喜气,或曲调低沉哀怨、如泣如诉……最后在《豆叶黄》急促热烈的气氛中达到高潮。

演奏中,记者发现几个年轻人坐在旁边,静静地听着。还有一个挤在门口,一问得知:外村来的。

高全进对记者说,古乐会现有二三十个人,但今天有几个年轻人,或在外跑运输,或在外读书,没能赶回来。

作为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的代表人物,合奏之后,高国洪师傅又为记者单独拉了一段龙头琴,低沉而嘶哑,古朴异常,也许他身体康健时,一曲唢呐独奏,能再现云端之音。

QQ截图20171102184014

2高国洪

与高国洪师傅近距离面对面,依然不相信他几个月前曾大病一场。场下,面容祥和、亲切;场上,像鼓风的帆。将满70岁的他跟记者说起了往事:

50多年前,十二三岁的高国洪出于好奇,经常跟在古乐班后面听乐手们吹、拉、打、唱,如痴如醉,乐此不疲。

那年正月十五,古乐会踩街活动结束后,乐手们大都散去了。年少的高国洪看见门外放着大鼓,不由自主地走过去,模仿大人的样子,拿起鼓槌,“通通叉、通通叉”,有板有眼地敲击起来。不知什么时候,古乐班高云集师傅站在他背后,听了许久。当他不好意思想溜走时,欣喜万分的高师傅一把拉住他,拽到屋里,让他学打鼓。从此,高国洪与古乐班结下不解之缘,迈进了民间艺术殿堂。后来,他正式拜高云集师傅系统学习吹奏技艺。无数个冬闲日,师傅们经常通宵达旦地吹呀打呀唱啊念啊,口对口教授技艺,高国洪学得刻苦认真,如鱼得水,不亦乐乎。

通过多年的历练,高国洪成为高家口古乐第十七代主要传承人,古乐班主要负责人。他遵古训,下苦功,重传承,吹、打、拉、唱功夫了得,尤其唢呐独奏,高或入云端缠绕,低或依黄土盘旋,或嘹亮,或低沉,动人心魄,驰名于方圆百里。

记者问:现在拜师学艺有没有门槛?高国洪说没有门槛,谁来学都可以。马上,他又说:其实有个门槛,人品要好。

高国洪告诉记者,相比于口递口学艺的年代,现在条件好多了,可以用录音、录像教授。原来五年出师,如今仅需两年。包括行乐中的走步踩步,现在的孩子们一学就会,足够聪明,可人品要好这一条,是始终要讲的。

QQ截图20171102184003

3班规

采访之前,就听说高家口古乐会有“不准走样”的班规之说,那么人品要好,是不是班规中的一条呢?因为在随后的采访中,高全进、高振邦都反复强调,进古乐会的必须人品好,胡打乱闹的不要。

记者还原了一下老师傅口中高家口古乐的历史:

据村上老辈人传说,高家口古乐由高祖导公传授,距今约600年历史。康熙34年,由高圣裕、高圣魁二公整理,时有工尺谱四部,打击乐曲两部,谱200余篇;吹的乐曲两部,谱120余篇;唱的经文八部,300余篇。二公好德好善,仁义乡里,吹、打、拉、唱技艺精湛,深得族人及乡里厚爱,成为高家口古乐班最著名的一代宗师。

高家口古乐传至1932年,当时由于水灾饥荒,生活所迫,第十五代主要传承人高玉符师傅携家外出谋生,被迫断代。至1935年秋,第十六代传人高云集师傅外出寻师一年。找到后,白天做工谋生,夜晚伴师学艺三年整,于1939年秋学艺期满归家。至此,高家口古乐得以恢复传承,但文革时期出现断代达12年。1976年冬,在第十六代传人高云集、高玉东、郭恩崇师傅的带领下,重找古谱曲、经文,经四年口对口传授与交流,古谱乐曲、经文得以恢复现存。

高家口古乐是一种古老的、原生态的民间音乐,之所以经过漫长的历史,仍保留着原汁原味“吹、打、拉、唱”的遗风,就是因为它有一条“不准增加乐器种类、不准改变演奏方式、严格按老艺人传下来的规矩进行演奏(表演)、不准走样”的班规,距今已有300多年。

高家口古乐所含内容,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精华,以劝人行善积德、立德立功为要旨;遵守古训,义务服务一方百姓,丰富了民间大众文化生活。

如果这样理解,“不准走样”,不仅指技艺,恐怕也包含了做人。

4传承

记者手中有一张几年前的高家口古乐传承谱系表,从明洪武24年开始,从第一代到第十八代,80余位传承人,每个人的姓名、出生年月、文化程度、传承方式、传承时间都记载得清清楚楚。据几位老师傅介绍,周边也有类似的班子,但像他们这样有完整文字记载的不多。

谱系早期传承主要为家族传承,以后逐渐变为师徒传承。由此,也印证高国洪师傅所言:敞开大门,广泛播种。据他介绍,不时有附近乡村的年轻人来学古乐,有齐家务乡卸甲庄的,有官庄乡姜桥的,甚至还有天津大港区翟庄子的。

那么,在600年历史古乐的艺术熏陶下,这些当代人又是如何与之发生联系的?

高全进,60岁,22岁学艺,曾在村里的梆子剧团打鼓,后加入古乐会。据记者观察,在这里,他是里里外外一把手。

孟淑霞,45岁,第十八代传承人,也是现场演奏的三位女乐手之一,笑称“本想吹大管,但肺活量不够,只好改成打击乐了”。维护好古乐会这个大家庭,是她现在最想做的。

郑炳帅,25岁,目前在天津大港从事美容美发,这次专门赶回来学习。打小比较活跃,被老师傅吹奏的古乐音调吸引,最喜欢吹管子,爱人也特别支持。他的师父是搞养殖的赵玉福,赵玉福的师父是第十八代传承人高振邦。

……

与高家口古乐会近距离接触后,记者有两个没想到:一是没想到他们的演奏水平如此之高;二是没想到他们的传承记载如此完整。古乐会没有经济报酬,困难多多,为此,国家给予了很大支持。另外,村委会、民企以及热心群众也进行了投资和捐赠,这些无疑都是必要的。而他们这种不走样的传承,也许就是最好的保护。


上一篇:【传统音乐】高家口古乐(黄骅市)传承人:高国洪

下一篇:【传统戏剧】肃宁武术戏(肃宁县)传承人:尹炳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