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2014082234434877 (1).jpg

 

刘宗发,男,汉族,1950年生,沧州青县人,青县哈哈腔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他1961年师从著名哈哈腔老艺人杨万荣学戏,1965年跟从父亲刘相义学唱哈哈腔,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演唱风格。1968年师从杨万荣的女儿杨桂兰学戏,突破了哈哈腔的最难点——大头板、垛板的演唱,行腔自如,气息流畅,嗓音高细。其间,又曾师从于李俊跃、杨常坤、曹希福等,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特色,使青县哈哈腔具有更加突出的地方特色,同时他也被推崇为青县哈哈腔的第七代传人。

他多年来刻苦钻研勇于探究,在哈哈腔的表演及演唱技巧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擅演须生和青衣,代表剧目有《二堂舍子》、《六月雪》、《访苏州》、《张保摔子》、《陈大官借粮》、《刘公案》、《方四姐上吊》等。

他驾驭作品能力强,声气结合完美,用真假结合的声音,能连续自然地完成10个bB以上的高音,使哈哈腔具有雅俗共赏、情真意切、声情并茂的境界。他的声音响而不噪,穿透力强,以唱功见长,唱高音,声宽高昂,夜戏曾不挂麦克凤演出,同时又能根据剧中人物的剧情需要有起有伏,回旋宛转,寓钢于柔,收放自如,高像像山洪爆发,低音如潺潺流水,既像春蚕咀嚼桑叶,又像万马奔腾。慢时慢而不断,迂回跌宕,奇趣横生,不显拖沓;快时意牵气行,强弱分明,丝丝入扣。他咬字清晰,表达清楚,不论是单字崩、双字联,字字句句联成串,吐字清楚,每个字都能送到观众耳里,唱到快而不乱,节奏分明,字字如斩钉截铁、清晰明了。他将传统的红板改成黑红板,即在常用的唱腔节奏中加入了切分音及符点、音符,使哈哈腔的唱腔更细腻,更具魅力。

他努力进行哈哈腔的创作改编,创作的《三月三》、《红管家》、《三世仇》、《向北方》都是以身边的真人真事为素材,创编而成,观众看着明白,听着亲切,同时也是对样板戏《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等做了成功的改编。

1983年他建立沧州市青县渤海整流器责任有限公司,同时创办青县复兴哈哈腔剧团,并一直担任该团团长,他把沧县、献县、交河一带的哈哈腔艺人请来,边创作、边排戏、边做工,走上了依工养艺的路子。


上一篇:【河北·传统戏剧】清苑哈哈腔(国家级)传承人:王兰荣

下一篇:【民俗】抬阁(芯子、铁枝、飘色)(金坛抬阁)(江苏省常州市 国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