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t0119cfe44845b24b7f.jpg

据文字记载,发源、形成于明末清初的说唱艺术琴书,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盛传于苏鲁豫皖交界,当地人亦称唱扬琴、唱丝弦。徐州琴书与山东琴书属一脉,上世纪50年代,曾短暂隶属山东省的徐州,重新划归江苏,徐州琴书遂定名,成为全国“三大琴书”(北京、山东、徐州)之一,江苏省“三大曲种”(苏州评弹、扬州评话、徐州琴书)之一。

魏云彩的家乡邳州市占城镇与紧邻的土山镇,历史久远,文化底蕴厚重。13岁高小毕业的魏云彩,自己背着煎饼咸菜,步行20多公里,赶到邳州考场,无师自通地几句哼唱,旋即被专业老师相中,入徐州专区文化艺术学校(今市文化艺术学校)曲艺班,后拜著名琴书艺人杨士喜为师,专攻徐州琴书。三年后,成为全班最优秀的毕业生。

荣誉已成浮云,唯忆当年演出盛况,生命中仍存悸动。

上世纪60年代,徐州有二、三十处说书场,50多个新老琴书段子,轮番演唱,不愁观众。“辉煌”的日子,随着文革袭来,都一切“停摆”。

80年代末90年代初,改革开放带来文艺的复兴。魏云彩恰逢40岁壮年,演出创作进入黄金期。在演出实践中,魏云彩既尊重传统,又不断革新。曲艺素称“文艺尖刀兵”,贴近时代反应快,他结合时代创作了《家属来队这一天》、《两样心肠》等二、三十个新段子,格外受欢迎,有时一天马不停蹄演三、四场,甚至为赶场子,竟要警车开道。

魏云彩因人编戏,根据自己两名学生蒋立霞俏丽清新,长于塑造潇洒泼辣的年轻女性;张巧玲雍容富丽,善装扮沉稳持重的中年妇女的演唱风格,先后创作出《两样心肠》等,师生联袂献艺,独创徐州琴书的三人同台演唱形式,舞台视觉效果好,唱腔丰富,利于人物塑造,大受欢迎。徐州琴书“三人档”合作30多年,多次参加国家、省、市各类赛事,连连获奖,在全国各地演出千余场次,成为徐州琴书的“招牌档”。

2009年,当魏云彩成为我市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项目———徐州琴书的传承人时,他已获得全国曲艺节一等奖(优秀表演奖),连续五届获省曲艺节一等奖即优秀和最佳演员奖、优秀创作和优秀节目奖。特别是在2006年第五届省曲艺节中,组委会将历届江苏省曲艺节的最高奖———特别荣誉奖,授予已经是市歌舞团国家一级演员的魏云彩。

近年来,年近七旬的魏云彩,尝试着为传统的徐州琴书建立现代化的音像数字库。他从挖掘整理传统老曲目入手,广泛收集唱片、磁带、录像带等近500盒(张),将最早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琴书艺人的电台录音,转换成数字音像,以便长期保存不失音(像);计划出版20万字的《徐州琴书研究》,通过一个从艺55年的老艺人的经历,详述徐州琴书的起源沿革、曲牌词格、曲例评析……对于琴书已然成为生命一部分的魏云彩来说,这些劳神费力的活都不在话下。唯有承接者缺失或不足,使他格外纠结。



t019b1d52a9c4c4d7ec.jpg



t01f4883d0b6f991272.jpg



t012312a2236ab8877f.jpg

上一篇:【内蒙古·民俗】六十棵榆树祭(区级)

下一篇:【内蒙古·民俗】鄂尔多斯“乃日”(区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