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古渔雁民间故事    
  【类别】:民间文学    
  【公布时间】:2006(第一批)    
  【类型】:新增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辽宁省大洼县
  【保护单位】:盘锦市大洼区文化体育旅游发展促进中心(大洼区总工会文体活动管理中心)

  【项目简介】:

  古渔雁民间故事是产生和流传于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辽河口海域的二界沟一带,以渔业文化为基础的地方民间传说故事。主要包括古渔雁始祖崇拜、古渔雁海神崇拜、古渔雁龙王崇拜、“古渔雁”祭祀和庆典、“古渔雁”渔具的起源和演变等。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很高的科学价值、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重大的现实意义。已经列入第一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古渔雁”式行踪在世界范围内多已绝迹,唯独辽河入海口还有遗存,堪称人类远古渔猎活动的活化石。

  古往今来,辽河口海域的二界沟小镇一直是特殊的打鱼人群体——“古渔雁”的落脚聚集之地。持这一生计的打鱼人没有远海捕捞的实力,只能像候鸟一样顺着沿海的水陆边缘迁徙,在江河入海口的滩涂及浅海捕鱼捞虾。因这一群体沿袭的是一种不定居的原始渔猎生计,故辽河口民间称其为“古渔雁”。 

  “古渔雁”民间故事带有鲜明的“渔雁”生计特点和原始渔猎文化遗风,是对“古渔雁”群体的生产生活、习俗传统、文化信仰等的全方位反映,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由于“渔雁”群体常年生活在船上,识字的人极少,几乎所有有关渔猎、海捞、祭祀等渔俗知识与技艺等都是依靠口传心授传承下来的,所以故事的内容与形式既简单又原始。在内容上,“古渔雁”民间故事主要包括“古渔雁”群体的始祖崇拜、海神崇拜、自然崇拜、生活习俗、对渔船网具及捕捞工具发明创造的解释等,代表作品有《七飞八跑》、《海神娘娘》、《树叫潮》、《开海日》、《无腿网》等,此外还包括一小部分陆地山川的传说和故事,如《盘古和女娲造生灵》、《绘海找妻》、《冰眼的来历》、《三仙姑》、《人与熊》等。在形式上,“古渔雁”民间文学篇幅短小,情节简单,较少发展和变化,但语言生动活泼,富有地域与“渔雁”生计特色。

  二界沟的古渔雁主要是从华北的冀中、冀东地区通过旱陆和水陆迁徙到此地的打鱼人,他们是古渔雁民间文学的创作者与传承者。由于生计的特殊性,古渔雁民间文学和一般海岛渔村的民间文学有很大的不同。鲜明的渔雁生计特点和原始文化遗韵对该群体的历史与生活、习俗与传统、信仰与文化创造等有全方位的反映。在形式方面,古渔雁民间文学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内容原始,较少发展和变化。
  二界沟的古渔雁民间文学蕴藏丰厚。近十多年来,当地文化部门曾挖掘、采录有近千则解释古船网由来和反映原始渔捞生活的神话、故事和传说,并搜集渔歌一千余首。古渔雁的后代、渔民出身的文化人刘则亭能讲述数百则有关古渔雁的故事和传说,是古渔雁民间文化的重要传承人。
  由于生计的特殊性,古渔雁群体在我国历代社会都处于边缘状态,文献对其极少记载。古渔雁民间文学以口述史的方式记述和反映了这一古老的生计方式,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近年来,这一生计方式在我国沿海及世界各海口区域多已中断,老一辈的古渔雁也相继离世,古渔雁民间文学濒临消亡。基于此,辽河入海口二界沟尚存的古渔雁民间文学更显珍贵,急需进行保护。

  古渔雁民间故事是产生和流传于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辽河口海域的二界沟一带,以渔业文化为基础的地方民间传说故事。主要包括古渔雁始祖崇拜、古渔雁海神崇拜、古渔雁龙王崇拜、“古渔雁”祭祀和庆典、“古渔雁”渔具的起源和演变等。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很高的科学价值、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重大的现实意义。已经列入第一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古渔雁”式行踪在世界范围内多已绝迹,唯独辽河入海口还有遗存,堪称人类远古渔猎活动的活化石。




上一篇:【民间文学】走马镇民间故事

下一篇:【民间文学】河间歌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