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动态 文章内容

 本文由新浪文化综合网络资料整理编辑而成,部分来源《中国记忆丛书 丝绸中的记忆》国家图书馆编。

  2006年5月20日,回族服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回族传统服饰

  回族是中国历史悠久、人口较多、分布最广的一个少数民族,由于地域、性别、教派的差异,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回族服饰的主要标志在头部。男子们都喜爱戴白色的圆帽。回族妇女常戴盖头。回族老年妇女冬季戴黑色或褐色头巾,夏季则戴白纱巾,并有扎裤腿的习惯。青年妇女冬季戴红、绿色或兰色头巾,夏季戴红、绿、黄等色的薄纱巾。山区回族妇女爱穿绣花鞋,并有扎耳孔戴耳环的习惯。

  《新唐书》第一次记载了回族人的形象和服饰。据称:“大食本波斯之地,男子鼻高,面黑而髯,女子白皙,出门障面,系银带,佩银刀……”

 古波斯风情的胡服“帏帽”、唐宋时期的“狮子背回回”石雕以及盛唐时期着额红、口红的胡女

  唐代流行西域地区以及波斯等国的胡服,形制为锦绣浑脱帽,翻领窄袖袍,条纹小口裤和透空软锦鞋。当时被称做“帏帽”的帽子,就是有波斯一代遮沙挡风、遮蔽面容的面纱演变而来

  宋代,回族人服饰开始分为两种,一种是民众生活服饰,一种是宗教人士或仪式的服饰。

  元代回族人制造的精美服饰——纳失失

  元代,回族纺织业的能工巧匠,把中亚、波斯一带的嵌绣、毛布混织技法以及各种回族花纹、图案巧妙地与中国传统结合起来,不仅使回族人的服饰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也大大促进了中国丝织业和服装业的发展。

  明代,回族服装样式受到了统治阶级的限制。明清以后回族服饰习俗发展也受到阻碍,只能说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各地回族人受当地或职业的影响,失去了部分本民族服饰的特点。

  回族服饰主要有坎肩、戴斯他勒、麦赛海袜、盖头、回回帽等。

回族男子服饰——坎肩

  坎肩是回族男子服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表现了回族简朴、大方的民族特点。黑白对比鲜明,清新、干净、文雅,很多带有精美伊斯兰图案和各种花色,穿在身上给人感觉很利索、干练。坎肩的原料为布、绸、绢、麻等,有夹、棉、单等多种,冬夏均可穿用,可作内衣,也可作外衣,便于挽袖子洗小净、干活,且不易受凉。

  回族戴斯他勒

  戴斯他勒意为的阿訇或教长头上缠的布。回族除了戴白帽外,有些也用白、黄色毛巾或布料缠头、俗有“缠头回回”之称。缠头时有许多讲究,前面只能缠到前额发际处,不能把前额缠到里面,这样不利于叩头礼拜,缠巾的一端要留出一肘长吊在背心后,另一端缠完后压至后脑勺缠巾层里。

回族男子喜欢随身佩带一把腰刀

  麦赛海袜亦称麦赛袜子,是北方穆斯林老人冬天穿的一种皮制袜子。一般用近似皮夹克软、薄的牛皮制成,洁净光亮,结实耐用。

  传统女子服饰——盖头

  盖头,旨在盖住头发、耳朵、脖颈。回族认为这是妇女的羞体,应该加以遮盖。戴盖头的习俗,一是受阿拉伯国家的影响。二是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回族妇女的“盖头”,讲究精美,大都选用丝、绸、乔其纱、的确良等高中档细料制作。

回族传统服饰——回回帽

  回回帽是男子戴的无檐小白帽,亦称“礼拜帽”。回回帽从颜色上看,有的是纯色,也有很多带伊斯兰风格花边或图案、文字的,可根据季节和场合的不同选择戴那种合适。一般春夏秋季戴白色帽最多,冬季戴灰色或黑色。最寻常的还是以白色为寻常帽式,结婚的新郎多戴红色帽子,以示喜庆。

  回族的服饰具有多重作用:

  一是保护身体。这是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存的客观的必然需要。根据不同的季节选择不同的服饰,夏天穿单衣,冬天北方回族人多穿棉衣。

  二是装饰的作用。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回族人也不例外,这是人类美化自身的内在要求。如男子穿衬衫、套青坎肩,女子点额、染指甲,在衣服上绣花,都有装饰的因素。

  三是具有信仰的因素,回族人去清真寺或过民族节日,需头缠戴斯达尔、穿准白、穿麦赛袜子,妇女搭盖头等。

  回族结婚服饰


  回族服饰是回族特有的文化现象,回族服饰文化是一个历史悠久、绚烂多彩、积淀丰厚的宝库。回族服饰的发展变化及多种形态,潜移默化地受到时代、地域以及周边兄弟民族习惯等影响,但在根本上或者说整体上,是受到伊斯兰文化对回回民族形成的深厚影响。

  由于回族服饰是半随着发展的节奏,就可以帮助我们从宏观上把握回族历史发展的主脉。各民族服饰这所以千姿百态,除了受到地域环境的影响和社会变革的牵动,还由于各民族具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观。


上一篇:【非遗动态】宁波启动暑期“非遗课堂”

下一篇:【非遗动态】王军:“非遗”保护“伤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