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他是一个淳朴而憨厚的北方汉子,凌源这片沃土给了他优秀的皮影天赋。
    他说无论生活多清贫,他都耐得住;
    他说无论道路多艰辛,他都能挺得住;
    他说这一辈子,整个生命就属于皮影了,献身皮影事业一生无怨无悔。
    他,就是凌源皮影艺人刘景春。


    我对皮影知之甚少,即便是在电视如此发达的今天,也从未看过一场完整的皮影戏。小的时候,也只是在广播里听过。但从那时起,我便由衷地喜欢上了那高亢、婉转的影调;从那时起,就决心好好地看上一回皮影。时光荏苒,一晃就是三十余年的时光,却一直没能如愿。当我得知我省的凌源皮影被确认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除了工作安排和需要外,也一直暗藏着一定要亲身感受和欣赏让我由衷喜爱了三四十年的皮影戏之念。

    在组稿采访之前,我认真地翻阅了辽西皮影的资料,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辽西皮影传承人刘景春的名字一下子跳进了我的眼帘,跟着映进了一张憨厚而淳朴的脸。我一口气读完了关于他皮影人生和奋斗史,想结识他、了解他,走进他的皮影世界的欲望迅速地燃烧起来。4月15日晚九时,我荣幸地握住了这位影人的手,并久久地沉醉在他的皮影人生中了……                                             


一、影调情结

    刘景春出生于凌源市宋杖子镇二十里堡村,虽然少时生活清苦,但有父母的疼爱、哥哥姐姐的呵护,每天也是无忧无虑。刘景春学习二胡是受了自家大哥的影响,每到闲暇时候,他就缠着大哥教他拉二胡,那优美的乐音让幼小的他迷恋不已,至此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

    19岁时,刘景春就是村文艺宣传队里非常活跃的文艺骨干。1971年,沈阳前进歌舞团来到宋杖子,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在一次联欢演出中,歌舞团请当地琴师伴奏,全公社拉二胡的高手都被请来助兴。

    听说导演要选一名首席二胡,众人都使出浑身解数,卖力表演。然而,导演听完大家的演奏后,却选定了语不出众、貌不惊人的刘景春。在随后的日子里,歌舞团的老师对他倾心传授,并带他去各村演出。这些无疑给了渴望一生从艺的刘景春以莫大的鼓舞。一种力量和期待油然而生。从那时起,他便每天潜心学习二胡、京胡,为了把演出的曲目练熟,他几乎天天坐在屋里不出来,《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样板戏段子让他拉了个滚瓜烂熟。因为他拉琴时用脚打拍子,时间一长,家里的炕沿竟被他踢出一个大坑。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时间的刻苦练习,刘景春终于把所有的曲子背熟了,每天背着行李、二胡随文工团到各村巡回演出。尽管生活很艰苦,每天只能吃三分钱一碗的大白菜,享受四角钱的补助,但他觉着日子过得比蜜还甜。没多久,他被调到二十里堡学校,成为一名民办音乐教师。

    1978年,喀左县影戏班子到宋杖子演皮影,刘景春第一次见识了盲人用四弦拉的啷当韵,那声音婉转悠扬,不同于二胡等其他乐器。勤于探索的他一下又入了迷,他想:盲人都能拉这么好,我怎么能学不会?于是,他开始悉心地用三用唱机记录那些影调,逐一演习生、旦、净、末、丑各个行当的唱法,用简谱形式记谱,代替传统的啷当韵。

    刘景春白天在学校教学、排节目,还要治山治水参加义务劳动。晚上,给戏班子帮台。在帮台时,他很认真地听盲人拉的每一个过门、间奏、慢板、流水板、大悲、凄凉韵等。为了加深记忆,有时戏班子已经走了十里二十里远了,刘景春还在聚精会神地忙着记谱。那时,生活困顿的他连一辆自行车也买不起。寒冷的冬雪夜里,戏台撤了,人也散了,当人们已经进入甜甜的梦乡时,刘景春却独自顶着刺骨的寒风,身穿光板棉袄、棉裤,抱着四弦琴,行进在二三十里路的归途上。大雪纷飞,风直劲往脖子里灌,冻得浑身打哆嗦,可他的心却是火热的,热得烫人。

    经过半年多的日夜揣摩,刘景春基本掌握了皮影的演奏技巧。年末,他所编排的影调清唱《龙江颂》,被选入朝阳地区教育战线的文艺汇演。


二、婉约情致

    “机会总是赏赐给那些有准备的人”。

    1979年,凌源县皮影戏团刚刚成立,草创之初,连个拉弦的都没有。巧了,正为此事发愁的王远团长,一眼看见了到县里为学校买脚踏琴的刘景春。他像发现新大陆一样,眼睛一亮,一把拽住了刘景春把他拉到了团里。从那之后,刘景春便从一个民办教师变成了县皮影戏团的伴奏员,成了一名正式国家职工。这次转机使他的艺术道路迈上了更高的台阶。

    自从调到皮影戏团,刘景春几乎就顾不上家了,一走就是几个月不见人影,到全县各个乡镇演唱皮影,进行技术指导。留给妻子的是艰辛的操劳和无尽的牵挂,春种、夏忙、秋收、冬藏,男人女人的活她都干了;抚育两个年幼的孩子,她一个人都承担了。看到她的难处,有人说她像秦香莲,也有人对她说:“你可别把老刘放出去呀!你一个人领着俩孩子,守着这么大个空院子,将来他跑野了,会看不上你的。”刘景春的妻子听了这些话总是淡淡一笑,很自信地说:“没事,老刘不是那样的人。他干的是正事,只要他喜欢,就是苦点累点,我也心甘情愿。”说归说,刘景春每次临行时,她总是强忍住泪水。而刘景春何曾不是恋着家啊,望着憔悴的妻子和两个仅差一岁的孩子,他的脚步总是很沉很沉……

    世上何物最婉约?香闺鬓影,别后绮思。一个人,一个从事音乐的人,最好有些绵长或淅淅沥沥的婉约情致,心中怀着多少不可触摸的柔软。这种情致表现在艺术上,自然会更含蓄,富于感染力。听刘景春的四弦,总是能给人许多这方面的感触。

    有人问刘景春:“你跟谁学的?”刘景春脱口而出:“我的老师千千万,只要我不会的,谁拉得好,我就和谁学!”是啊!刘景春拜的师数不胜数,连他自己也记不清求过多少师,拜过多少门了。本地的盲艺人董文、尹和林、宋广达,还有连他也不知道姓名的人。得知唐山皮影戏团的黄亿金四弦演奏精湛绝伦后,刘景春就立刻和他寸步不离了,一有时间就向他请教拉弦技巧,黄老师也被刘景春谦虚好问的精神所打动,把自己珍藏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火焰山》、《盘丝洞》等许多珍贵的谱本全都寄给他。这些,无疑对刘景春的成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情有独钟

    时光如水,岁月如歌。
    一转眼,女儿刘兴梅已长成一个俊俏的大姑娘,面如满月,眉黛含翠,指若削葱根,声音似银铃。望着长得酷似自己的女儿,刘景春仿佛看见了自己的年轻时代。他语重心长地对女儿说:“梅子,你中学毕业了,得学点真本领了,跟我学唱皮影吧,年轻时多学点比少学强,省得老了后悔!”老伴听说后,有些不情愿地说:“一个女孩子家,整天东跑西颠的,吃不应时,住不方便,将来成家了,舍家撇业,总不至于还像你一样受那份苦吧?”刘景春耐心地劝老伴:“没有苦哪来的甜,自己的筢子上柴火,女人怎么的,女人能顶半个天。”老伴说不过他,只好顺其自然。

    说做就做。每天早晨,刘景春领着女儿到树林中练嗓、识谱,他要求女儿把带谱的剧本全背下来。兴梅人小心灵,又有文化,仅半年时间,《人参姑娘》、《白蛇传》、《牛郎织女》等有谱的剧本就已倒背如流。兴梅除了学唱皮影,更喜欢拨弄三弦。刘景春对女儿要求非常严格,他说:“要么不学,学东西必须学一流的。”在刘景春的亲自扶持下,这个门里出身、天资聪慧的姑娘像棵茁壮的小树迅速成长起来。1994年,辽宁省在鞍山岫岩举行的皮影汇演。凌源县选送的《红嫂》扮演者因病不能出场,韩琢馆长急得团团转,为了救场,刘景春用征求的口气对韩馆长说:“不行让兴梅试试?”结果上台一试,兴梅那银铃般的嗓音立刻征服了现场观众。谁也想不到初次登台的兴梅,表演起来底气浑厚,游刃有余,颇有大家风范。韩馆长赞许地说:“这才叫有心的人呀!”2005年,在中国国际皮影展演中,刘兴梅获得国际演唱一等奖,如今,她已成为凌源皮影界最年轻的识谱演唱者。为了皮影戏的传承大任,刘景春又把目光投在十岁的孙子刘佳阳身上,教他学习四弦演奏,鼓励孙子要做一个像姑姑那样的有心人! 
                       

四、不泯情怀

    音乐情结,与生俱有;皮影情韵,三十如初;婉约情致,半世风华。

    2008年,刘景春作为辽宁省唯一的皮影界代表,在文化部举办的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颁证仪式上接受证书。获得此项殊荣的,辽宁省仅3人。而皮影艺术界,全国仅2人。对于一个民间皮影艺人,这可以说是难得的一世殊荣。

    真水无香。尽管刘景春被确立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但他依是一贯的谦逊和沉着。他说:“今天这个荣誉的获得,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多年来各级领导的重视,众多民间艺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我是踩在巨人肩膀上的一个幸运儿,这个荣誉是属于所有为‘皮影之乡’事业而奋斗的人。”

    在从北京载誉回来的路上,省文化厅的有关领导见刘景春低头不语,问他在想什么。刘景春沉重地说:“传承人好当,任务可不轻呀!我自己有个不成熟的打算,首先,我想把皮影像京剧一样推进校园,采取孩子爱看的动画片形式,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打个印记。其次,为了让更多的年轻人看懂皮影,更新一些设备,把原来传统、陈旧的戏台改进成更具现代化水平的流动舞台,创造出一个集声、光、电、影于一体的绚丽多彩的世界,并将已搬上电视荧屏的字幕机应用于野外的影窗上。我相信只要大家能看进去了,就爱看了。”听了刘景春一番肺腑之言,领导感动地说:“没事,刘景春,如果在皮影传承工作上有什么优惠政策,我会先考虑你们的。”

    不负澄清天下志,艺术正道是沧桑!

    从刘景春那执着的眼神里,我分明看见了凌源皮影充满希望的明天。


上一篇:【传统技艺】丹东糖画(辽宁丹东)传承人:万晓东

下一篇:【传统技艺】辽砚(辽宁本溪)传承人:王德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