摊簧(杭州摊簧、绍兴摊簧),产生于清代中期,属于叙唱类的曲艺品种。

2008年6月7日,浙江省杭州市、绍兴市联合申报的“摊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遗产序号:254 Ⅴ-18。

中国清代流行于江浙一带的地方戏曲剧种。兴起于乾隆年间,名为滩黄调,初为代言体的坐唱形式。道光以后,昆曲渐衰,滩簧继起,遂以坐唱形式移植《缀白裘》中收录的昆曲折子戏,每折分为四、五个书段;沿用昆曲声腔,简繁相间,引吭高歌如大鼓,抑扬婉转似弹词,拖腔又类昆曲,是一种昆曲的通俗化唱法,称为前滩。另有以民歌小调演唱,以滑稽风趣的曲目见长,名为后滩。

至清末民初,小型戏曲蓬勃发展,各地滩簧也相继仿效戏曲形式,改为化妆登台演出。随着角色的增多,表演的需要,曲调、音乐逐步演变,形成了滩簧腔系的各地方剧种,如苏剧、甬剧、锡剧、沪剧等。

艺术形式

其基本艺术特征是带有歌唱性,有说有唱,以突出声腔坐唱戏文为主。传统曲目一般由演员五至七人,分生、旦、净、丑角色,各操三弦、琵琶、胡琴等乐器,自奏自唱。一人饰一角或多角,用模拟性的表情和动作来刻画人物、叙唱故事。《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杭州摊簧》系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之一种,详细介绍了杭州摊簧这一地方曲艺的历史起源、发展现状、传承脉络以及发展前景等。

流行地区

摊簧即滩簧。流行于 苏州 、 上海 、 杭州 、 宁波 等地的一种曲艺。摊,通“ 滩 ”。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虹桥录下》:“謌以清唱为上,十番鼓次之,若锣鼓、马上撞、小曲、摊簧、对白、评话之类,又皆济胜之具也。”参见“ 滩簧 ”。

点击查看本项目相关商品


上一篇:【曲艺】锣鼓书

下一篇:【曲艺】相声(天津市 国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