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剧】宁都中村傩戏(江西省)传承人:郭显椿
2017-05-23 10:17
在宁都黄石镇中村有这样一种戏,叫傩戏,是赣州仅存的一项傩舞,被艺术界称为“戏曲活化石”,也被史学界称为“客家民俗文化活化石”,这是一项省级“非遗”传统戏剧类曲目,更是一份弥足珍贵的原生态艺术。此戏的传承人咋们宁都郭氏的郭显椿。
宁都黄石郭氏处于黄石镇寨脑山西南,地处琴江、梅江合流所形成的三角中心地带。据《汾阳璜村郭氏十修族谱》载,至今还传承着傩戏的郭姓,是明洪武年间迁此建村的,傩戏也是这一时期随着客家先民南迁至宁都,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郭显椿宗长年逾七旬,却依然耳聪目明、红光满面,唱起傩戏来唱腔响亮,唱词、舞步已达炉火纯青。他常住中村傩庙,从13岁开始学习傩戏,祖辈传到他这一代时已属第四十三代。
中村傩戏剧团团长郭承煊宗亲介绍说,为了演傩戏,老人这辈子付出很多,亲人不理解,说他不务正业,村民对他敬而远之,因为他们只看到傩戏中封建传统的一面,没有看到它包含客家人文内涵的一面。“今天后人有内容可学,完全得益于他当年的文字整理,如果像老一辈一样仅靠口授心记,这门艺术早就失传了。”郭承煊说。在2006年里郭显椿宗长被评为江西省级“非遗”项目宁都中村傩戏传承人,政府按月给传承人郭显椿和学员发工资,这更激发了他对傩戏的传承激情,他不顾年迈,带头组建起中村傩戏剧团,使中村傩戏的传承发扬终于走上了正规化科学化的轨道。五年来,学艺的徒弟走了一批又一批,五年间他累计收徒300多人;郭显椿带宗亲着他的傩戏表演队先后参加了南昌(国际)傩文化艺术节、赣州旅游文化节、宁都翠微之春艺术节的表演,受到了客家人的空前关注。
进一步了解到中村傩戏源自古代迎神庙会,是人们驱邪祈神的一种民俗活动,其每年正月、九月的表演场面十分热闹。傩戏各具形态的面具原有104个,现保留下来34个,表演的道具却很简单,仅有令箭、扇子、法印等10种,表演的节目有《赖公射月》《王卯醉酒》《判官点笔》等6个,每换一个节目,表演者就要换戴一副面具。在傩庙表演结束后,表演队抬着“华光福主”,头戴面具敲锣打鼓地到各个村落巡游一圈。村里人早已提着装满了香烛、鸡鸭、白米的竹篮站在门口等候。福主一到就鸣炮迎接,有的还会请傩戏班到家里热闹一番,其隆重的气氛胜过了春节。
“宁都是‘中国客家民俗之乡’,县委提出了打造‘人文宁都’的目标,而中村傩戏以其深厚的客家文化内涵,连起了广泛遥远的客家情结,是客家人为振兴宁都民俗文化产业共同出力的一个精神纽带,我们一定要传承好、保护好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