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开天门(浙江省)传承人:赖火林
2017-05-22 16:45
1961年4月,赖火林出生在昴山脚下锦溪镇贵坑村。7岁时上山拾柴,摔伤了股骨,当时农村生活条件有限,没有经过正式治疗,只找些草药来敷治,结果落下了四级残疾。18岁时,他去锦旦做学徒,学习修理拖拉机,后来被安排到锦溪福利厂做修理工。厂长谢宝林看他好学、肯吃苦,就极力推荐给周法承做徒弟。
当时 “开天门”几近失传,一年偶尔有一两场演出。周法承快60岁了,体力渐渐不支,很开心地收下了赖火林这个徒弟。赖火林边上班边跟师父学手艺,慢慢地掌握了“开天门”技艺。1990年,龙渊镇6村华楼街庙会,赖火林第一次和师父表演“翻楼”。“虽然只有9楼,我与师父一起表演双翻,尤为壮观。两人交替上翻,形似双龙冲天,依次重复,最后翻到最上层‘天门’。没有差错,非常成功,我也非常兴奋。”当时赖火林30岁,师傅68岁,那也是师父周法承最后一次表演“翻楼”。后来,每次表演双翻,就由赖火林带着师弟谢正福一起表演。
“开天门”具有很强的观赏性,一般会在民间集市活动时举行,同时还会有曲艺、杂技、武术、舞蹈等多种民间艺术形式参与其中。2011年6月10日,赖火林应邀为“遂昌县妈祖文化节庆活动”表演节目,吸引了上万名群众观看。今年8月9日,在宝溪乡举行的“第八届浙闽毗邻6乡镇老区文化节”上,赖火林表演“十三翻”,现场掌声、惊叹声不断。赖火林说,参加这样盛大的活动,感到很有荣誉感。
赖火林详细地罗列了“开天门”的整个完整过程。首先要造楼。砍来四根10寸以上的毛竹,挖四个约50厘米深的坑,把毛竹放坑里埋实,再将一张一张的八仙桌重叠在这四根毛竹的中央垒成一座‘楼’。楼一般为7—25层,都要凑单。其次是摆放米、茶、酒、斋菜等供品。接着,开始表演“翻楼”。赖火林在肩膀上挂一块红布,左手握龙角,右手拿鼓,吹响龙角,从底层一层层往上翻,至顶层后,又依次往下翻到地面。
‘开天门’具有很高的竞技性,翻楼者一般要从小练就一身武艺。难度大,收入低,现在年轻人都怕吃苦,一般都不愿意学。如何使这项流传千年的非遗项目继续传承下去,是当前急需考虑的问题。”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赖火林向记者道出了这样的苦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