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音乐】武宁打鼓歌(江西省)传承人:方由根
2017-05-22 14:59
前不久,在江西南昌举办的一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上,精美的民间艺术让很多市民开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了兴趣,并且关注起了这些有着妙手绝活的传承人们。今天的节目,我们就将带您去江西的武宁,认识一位会唱“打鼓歌”的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方由根,一起追寻那远去的“天籁之声”。
江西武宁县船滩镇一座普通农家小屋的庭院里,72岁的老人方由根吃完了早饭,拿出了家里传了几代人的牛皮鼓,兴致勃勃地吆喝起了嗓子。只见他右肩斜挂着鼓,左手大拇指频点着鼓面,右手以鼓槌击鼓,一首二番鼓的民间唱段信手拈来。那高亢嘹亮的质朴歌声,远远传开,立刻就吸引了附近的村民。不一会儿,方由根的家里就连门槛边都坐上了人.他唱一句,大家伙就跟着喝一句,好不热闹。
闻讯赶来的村民们说,如今要听上一首原汁原味的“打鼓歌”可不容易,这村子里会唱的人更是屈指可数。作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鼓歌的传承人,方由根可算得上是村里的“活宝贝”。
方由根:“我15岁学打鼓,16岁就出门在外打鼓,我跟我父亲学的。学这个不容易的,很不简单的。”
方由根自幼学艺,师从其父方谊清,十几岁的时候,就开始靠着一张鼓走江湖。这学打鼓歌可不简单,不仅要敲还得要唱,不过最要紧的是得长记性。因为这项技艺都是口耳相传,没有唱本,那一首首唱曲的拍子与调子,可都得靠脑袋记。
方由根:“我们唱本没有的,现在都在自己的肚子里。千把多首歌还是有的。我们出去打鼓,基本三天,不会唱重复的歌。”
《唐传》、《三国》、《杨家将》、《八仙》、《二十四孝》、《西游》、《十劝》、《十二月长工》、《采桑》……,这一曲曲歌谣,方由根是信手拈来。
方由根:“我整整学一年,你唱出来我不知道的,你一唱出来就到我肚子里了,我就和录音机差不多。”
清朝同治年间《武宁县志》,曾经这样记载农民老表们一边干活,一边喝唱打鼓歌的田间盛况:“楚人来宁垦山者,多以百计。绝嶂层岩,鸡犬相应。火耕旱种,百锄并出。每数十人为伍,其长腰鼓节歌,以一勤惰。农民插禾,联邻为伍,最相狎妮,午饮田间,或品其工拙疾徐而戏笞之,以为欢笑。每击鼓发歌,迭相唱和,声彻四野悠然可听……”
一人唱,百人和。要控制好这样的场面,对鼓匠的要求可不简单。这鼓匠不仅要掌握大量的歌,还要做到三天三夜不重唱,甩得开,收得拢。不仅要是表演者,还得兼顾劳动“指挥”。提起当年漫山遍野都跟着自己唱歌的盛况,方由根十分得意。他告诉记者,自己十多岁时,就已经是村里远近闻名的“鼓匠”。
方由根:“40、50个人参加劳动,我们一面鼓打,打来打去。一番鼓,因为劳动的时间就慢一点。紧一番就快一点,工作要努力了。过一段时间就二番,就慢一点。一个完整打下来,最少45分钟-50分钟左右,一天打12条才收工。打鼓不停,劳动力不能停。”
在方由根的家里,一直珍藏着一本相册。一张张黑白老照片上,背着鼓的年轻男人正纵声高歌,他身后是拿着锄头干活干得满是劲的乡亲们。如今的方由根,喜欢没事就拿这些照片出来翻翻,从前的辛苦日子对于他来说,是最好的回忆。
方由根:“我出去打鼓啊,当队长啊,3块钱,我拿一块五到生产队买十分劳动力,年底分三毛五, 一个月30天,5个生产队,开荒挖山,割山茶,挖茶籽,一个月休息一天。那时候年轻。”
如今的村庄,分田到户,再也不需要在田间地头里打鼓“催工”。“鼓匠”们渐渐失业了,方由根放下了他心爱的皮鼓,当回了一个普通农民。
生活日星月异,时髦的科技产品涌入村庄。家庭影院,MP3,MP4,手机,高科技的产品霸占了村里人的听觉器官。年轻人骑着摩托车从河沿田野里呼啸而过,车子的大功放唱着的已经变成了:“爱情不是你想买,想买就能卖……”
牛皮鼓面依旧光滑,可曾经的一起唱打鼓歌伙伴们却都老了,嗓子也不那么好使了。方由根很少拿起他心爱的皮鼓,困扰他的更多是日子该怎么过的问题。只是偶尔,他兴致来了,便会坐在家里高歌一曲,也不需要呼朋引伴,爱听的人自然会寻上门来,跟着一和。
就在方由根日子沉寂下来后,镇子里的文化站找上门来,恳请他将这项技艺传承下去。
渐渐地,方由根的名气又开始大了起来。县里开始邀请他参加各类文化表演比赛,一些媒体采访了他以后,他又获得了去全国参加民间文化艺术节的机会。方由根很珍惜这些机会,还利用自己“过耳不忘”的本事,记录下一些地方的戏曲与民歌,丰富和发展打鼓歌唱腔。
方由根:“邀请我邀请赛,我一听我就会唱了啊,很好唱的。他们没有人学我的歌。唱山歌……”
如今的方由根,打鼓歌自成一格,独具特色。2006年,他获得了武宁县文化首批民间文化艺术家称号。2007年他代表武宁县出席九江市第二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念日大型民间艺术展演,同年参加武宁县第二届民间艺术节。方由根开始找回曾经纵横阡陌的自信,他不再满足于出席各类的表演,而是想着如何更大规模地将武宁打鼓歌传承下去。2008年11月,入选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宁打鼓歌传承人之后,他与文化站的工作人员一起,整理编辑了 《武宁打鼓歌集》,收编歌曲七百多首。2009年四月,武宁县将打鼓歌编入了中小学生音乐教材。
船滩镇文化站站长邓景林:“每年都要把他请到中学小学,唱打鼓歌,你不教那些人的话,小孩子谁都不知道打鼓歌是什么东西啊。一节课45分钟,至少可以学到3到四首。
只是,方由根至今也没有找到一个愿意专职学习打鼓歌技艺的“徒弟”。提起“后继无人”的话题,方由根显得忧心忡忡。
方由根:“我今年70岁啊,谁来接班,我打了几十年鼓了,哪个地方都搞了,回报演出也搞了,邀请赛也去了。8:41 我也想传承下去,我不想把这个没落了,我也是很热爱的。”
曾经属于“鼓匠”的风光不再,年轻人自然不愿意从事这没有钱赚的工作。作为一个非物质遗产的传承人,却再也找不到接班人,方老只剩下一声叹息。
采访结束的时候,记者提出跟方老学上两手。他听了非常开心,教得很认真,一点点地纠正着记者的动作。只有在这样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技艺中时,方由根的表情才松弛下来,脸上是陶醉的满足。
七十多岁的方由根老人,依然坚持表演,上课,他不希望这祖传的手艺在自己手中失传。我们也期待着有热爱这民间艺术的人,能够继承他的衣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