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美术】面人(新疆省)传承人:那鼎浩
2017-05-22 10:50
39岁的那鼎浩从孩提时就开始接触面塑,30多年的不离不弃,使他对面塑有着极为特殊的情感。谈及与面塑的渊源,就要从那鼎浩的幼年时说起。儿时的那鼎浩总是盼望着过年,甚至幻想过每天都能过年,因为每到年节时,他的母亲就会用面捏一些小物件,如动物、花朵、铜锁、蟾蜍等作为祭祀祖上的贡品,有时也会捏一些婚庆嫁娶时的礼品。若是有了多余的面,便会给他捏一些兔子、老虎之类的可爱小动物当做玩具,每次拿到这些活灵活现的小动物面塑,他都高兴的手舞足蹈,这些逼真的小动物,自然就成了他向小伙伴炫耀的“宝贝”。那鼎浩告诉记者,他听母亲说,做面塑的手艺传承于他的曾外祖母,也算是世代相传。在母亲的熏陶下,那鼎浩渐渐喜欢上了捏面人。或许是小孩子天性使然,那鼎浩对很多有趣的事物总是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他曾把家里的面粉拿出来和成面团,开始了自己的面塑作品“首秀”,但是由于配方不正确,导致面塑第二天就出现裂痕。看着自己第一次费尽心思做出的“惨不忍睹”的面塑,那鼎浩心里很不是滋味,就仿佛失去了自己心爱的玩具一般。如今,那鼎浩对待自己的每一个面塑作品,都会用心地呵护。那鼎浩说,那时,他时常会拿出面团捏几个自己喜欢的人物,有时候,他也会在电视上看面塑名家制作面人的资料片,被画面中那些色彩绚丽、栩栩如生的面塑所吸引。那鼎浩对面塑的情缘从未间断过,并一直为之努力着,上大学时由于没有面塑专业,那鼎浩只能学习与面塑稍微有点关系的实用美术专业,毕业后他开了一家设计室,从事平面设计工作,虽然收入稳定,但他心里始终放不下他钟爱的面塑手艺。凭着对面塑的“情有独钟”,那鼎浩毅然决然选择了关闭设计室,创办了如今的面塑工作室。那鼎浩说,在创作人物面塑作品时,最难的环节就是人物的眼神,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是点睛之笔,甚至可以决定一件作品的成败:“要‘形神兼备’,而人物面塑又是静物,很不好把握,要通过人物面塑的眼睛来读懂他的内心,或喜悦、或悲伤,这样的作品才算是佳品。”由于生在新疆、长在新疆,那鼎浩的面塑作品也渐渐融入了新疆特有的民族元素,带着浓郁的新疆味儿。但是为了寻找更多的创作灵感,那鼎浩还经常去内地或南北疆等地采风。《三桥烤肉》、《山西巷那时候的事》、《和田姑娘》、《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小花帽》、《乡村美发师》、《抓饭熟了》、《杏黄时节》、《玉石巴扎》、《摇篮曲》等鲜活的作品,都被那鼎浩以面塑的形式定格,让作品融入了更多的新疆元素。面塑作品的造型要完整饱满、略有夸张,而面塑之美,美在其自然的材料、自然的工艺、质朴的心境。那鼎浩就是通过一个个鲜活逼真的面塑作品,展现出了新疆各族人民的质朴热情,新疆风情的绚丽多姿,社会生活的和谐美好,它既是一件具有独特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的艺术品,也是诗画边疆的真实写照。现如今,那鼎浩的面塑工作室已经成立5年多了,先后有近200人跟他学习过做面塑的技艺,2012年,那鼎浩还被选评为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传承人。“面塑艺术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但是因为面塑技术不容易掌握,所以真正从事面塑工作的人并不多,所以我希望能把面塑艺术推广出去,发扬光大。”那鼎浩说道。那鼎浩表示,今后,他除了创作传统面塑作品外,还将继续深入挖掘以新疆各族人民生活场景为题材的面塑作品,把“方寸之间,方显大世界”的意境表露无疑,把新疆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通过面塑作品展现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新疆、认识新疆,让这一项古老的手艺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