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新疆汉族社火(新疆省)传承人:王劲盔
2017-05-20 14:39
王劲盔,1940年出生在玛纳斯县,从小受父母影响,喜欢写作并迷上了秧歌社火,17岁参加工作,在县文化馆担任群众文化编导。
在那个群众文化贫乏的年代,王劲盔到广阔的农村汲取养份,深入挖掘农村鲜活的新人新事,写成不同形式的唱本,为了创作他常常废寝忘食。“我的灵感来自于广阔的农村,我经常到村上体验生活,听村民聊天、拉家常,我的好多作品都是这样写出来的。”
王劲盔说,过去文化周期长,有时一个地方几个月甚至一年才能看上一场节目,剧本也少,为了让老百姓看到更多更好的节目,他一直坚持创作。1994年,王劲盔出版了农村演唱集《九月菊花开》,收录了他创作的新疆曲子戏、剧本、小品、花儿、相声、快板、表演唱等方面的100多部作品,这些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节目搬上舞台后深受群众的喜欢。其中小戏剧《喜事的风波》获文化部举办的1993年全国第三届群星奖铜奖。新疆杂话《王三小传》获2014年新疆网络笑话大赛三等奖,其中还有很多作品在区、州获大奖,快板《两个婆姨谝丈夫》演出不下百场,曾经让无数的观众笑出了眼泪。每当说到这部作品时王劲盔都要情不自禁地唱上两句,陶醉在创作的快乐中。“你要是看见我们男人的模样子,能把你吓一个仰拌子。头大脖子细,越望越着气。人家的丈夫虽不美,脸上的零件很相配.........”
王劲盔表演时,总时那样专注认真。王劲盔说,群众文化工作者要一专多能,多才多艺,会创作、会编导还不行,吹拉弹唱必需样样精通,有时为了写一个剧本他会彻夜不眠,学一个乐器更是要天天练习,像弹三弦、打手鼓一练就是10年,这其中的艰辛只有他自己知道。“我记得,我学打手鼓的时候,我女儿每晚都是听着我的鼓声睡觉的,没有办法,你只有学精了,才能为群众表演呀。”王劲盔说,几十年他一直在坚持学习,光曲调他就记下了100多个,要没有这些功夫,到农村去是没法表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