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t013297ae7faf7f1a5c.jpg

任本荣,籍贯湖北,1935年生,出生于汉绣世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947年,年仅12岁的他拜绣铺老板胡品阶门下,从此与汉绣结下不解之缘。曾到中央工艺美院进修,后在武汉工艺美术研究所从事汉绣设计工作,任本荣是精通汉绣的剪样、画活、配色、刺绣、成装等全套工艺流程及产品造型设计制作的民间艺术家。其作品享誉海外,深受人们喜爱。

任本荣老先生1935年出生于汉口的绣花街,也就是如今的大兴路。清朝中后期至民国初期,汉绣鼎盛,上万名绣花匠人、近40家汉绣铺子聚集在汉口大兴路。任本荣说:“那条路就是有名的绣花街,汉绣当时的繁荣程度可以说是‘家家绣花,户户刺绣’。”1910年和1915年,汉绣制品分别在南洋赛会和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金牌,名扬海外。

任本荣出生在一个汉绣世家,家里父亲、叔叔等不下10人都是靠制作汉绣为生。1947年,12岁的任本荣拜绣品店老板胡品阶为师,从此与汉绣结下了不解之缘。“每天天一亮就起来做师傅布置的任务,天黑了点煤油灯继续干活,晚上十一二时才睡觉。冬天屋里不生火,我双手全冻肿了,耳朵也冻破了,”任本荣说,“汉绣制作程序包括打样、设计、配色、刺绣、裁剪和组装,一幅普通的绣品要花上两三个月,精致些的要花上半年甚至更长时间,没有耐心别想做好这行。”

任本荣说,他向师傅学习制作的汉绣主要分为三大类。一是民情民俗用品。如婚庆、庙会上用的服装,舞狮舞龙用的道具等。二是舞台戏剧服装,主要是汉剧、楚剧、京剧舞台服装。三是宗教文化用品,如寺院高僧穿的袈裟等。

“本来学了几年后就可以出师了,但我决定要陪着师傅到最后,”老人说,他至今还记得师傅生前的叮嘱:“你一定要混出个名堂,把这门老祖宗的手艺传下去。”1956年胡品阶去世,任本荣开始一个人的汉绣生涯。

作为汉绣的第四代传人,别人学四年就能出师,而自己学了九年。从设计、配色、刺绣,到收势、成装各个环节,任本荣都是精益求精。老人家至今还记得自己的第一幅作品。

“那时候,武汉有一个修心佛堂,他们看我画的蛮好,就让我帮他们设计一个围桌。绣好了以后,他们非常满意。”

文革期间,任本荣不得不放下自己心爱的绣花针。

“踩了两年的三轮车,烧了八年的锅炉。业余时间,偷偷地整理一些资料、手稿。”

不能刺绣了,当然很失落。不过,最让任本荣难过的是大量的祖传汉绣作品被文革小将们洗劫一空。

“师傅的师傅手上的一些好东西,后来都传给了我。后来,我们家被抄家三次,都被那些人拿走了,或者烧掉了。”

改革开放以后,任本荣重新开起了自己的汉绣店。大量的汉绣作品被当做艺术交流的艺术佳品交流到国内外。许多人也慕名前来拜师学艺。但是留下来并坚持下去的并不多。这让任本荣有些惋惜。

“好多人都是人在曹营心在汉。禁不起外面的诱惑:你这么好的手艺,应该出国去赚钱啊,你的一幅作品可以买几多万、几多万呐。实际上呢,好多人还没有学到位。非常可惜!”

2006年,经过自己的苦心经营,任本荣的汉绣工作室已经初具规模,光外国学徒就有7、8个。但突如其来的一纸拆迁令,让任本荣感到绝望。

“2006年的时候,因为政府要搞建设,就把我的工作室拆了。我彻底灰了心,就不想搞了。我就把我的作品、工具都处理给一位台湾人了。”

本以为自己跟汉绣一生的缘分到此结束,不曾想两年以后峰回路转。在武汉市政府有关领导的过问下,江汉区文化馆免费为任本荣建起了工作室,武汉市旅游发展公司还和任本荣签订了三年的汉绣包销合同。这下,新的难题又来了。

“所以说,现在要发展汉绣,就要重新培养人,培养第二梯队了。”

自己工作室里的7、8个人,加上分散在外面的绣工,也不过几十号人,远远不能满足订单和市场的需求。儿学习汉绣,不仅要求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和兴趣爱好,还要能够静得下来,不能心浮气躁。

如何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并从事汉绣,任本荣老人一直在发愁。


上一篇:【曲艺】大鼓书(河南省)传承人:卢国华

下一篇:【曲艺】大鼓书(河南省)传承人:孙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