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河洛大鼓(河南省)传承人:张怀生
2017-05-20 12:36
他生在一个说唱世家,从小习艺。如今他走遍四方,把他心爱的文艺到处播洒。他就是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河洛大鼓传人张怀生。
1961年4月,张怀生出生在河南省洛阳地区偃师县寇店公社辛庄大队(现为洛阳市伊滨区庞村镇辛庄村),他的父亲是一个河洛大鼓说唱者。
张怀生幼年时正是各种政治运动轮番呈现的年代,他见惯了乡人的苦楚,幸好怀生那从旧社会唱到新中国的父亲不光有艺人的才华,更有看尽世态炎凉后的豁达,众人的眉高眼低早已不能再在他的心中投下一丝阴影,他宠辱不惊的心态也给了小怀生许多影响。外面那么乱,还是父亲讲的故事好,既吸引人又不会给骂;而那悠扬中饱含着沧桑的荒腔野调似乎也比革命歌曲更好听。他偷偷地喜欢上了父亲唱的河洛大鼓。
大约是八九岁的的时候,有一天,怀生向父亲要求,要学唱河洛大鼓,父亲犹豫了好久,终于答应了。虽说先辈留下来的是“四旧”、“毒草”,但从自个手里失传了,总觉得心里不好受;再说,乡亲们也还爱看,他还常去演唱改编成大鼓书的《纪念白求恩》、《平原枪声》呢。
就这样,怀生偷偷地敲鼓打板,学起了河洛大鼓。 河洛大鼓,又叫鼓碰弦、大鼓京腔、洛阳大鼓,出现于清代光绪末年,由洛阳琴书结合南阳鼓儿词形成,演唱者敲击平鼓,左手打钢板,另有琴师用坠胡伴奏。一般在乡村庭院中,农人围坐,表演时说唱结合,俗称“说书”。1951年,二代传人张天倍带着大鼓书曲目到朝鲜慰问演出,经周恩来总理建议,正式命名为“河洛大鼓”。
张怀生学会河洛大鼓成年的时候,却是流行歌曲、相声小品正火热,传统戏曲和民间文艺几乎都没有了市场。有时候他也想,祖宗留下来的玩艺儿,难道真的不行了吗?年轻人喜爱外来的爱情歌曲,“你问我爱你有多深”,“冬天里一把火”,“路边的野花不要采”,包青天、杨家将却没人看了。多少次夜不能寐,多少回揪心裂肝,张怀生还是不能放弃从小学会的河洛大鼓。偃师又是河洛大鼓的兴盛地,有名的艺术家清末的胡南方、现代的张天倍等都是偃师人,比张怀生年长的张天倍更是被称为“说书状元”,在洛阳几乎家喻户晓,张怀生拜师的段界平是第四代传人,偃师更是河洛大鼓的流行地。张怀生怀揣着无法熄灭的梦想,终于在一些前辈和同好那里得到了鼓励,他决定还是把技艺练下去,传下去。
后来,张怀生在庞村街开了家理发店,这时庞村已经建了乡,庞村的钢制家具行业也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东西庞村公路两边一家挨一家都是“铁箱厂”。张怀生没事的时候常唱河洛大鼓,上了年纪的人听到了鼓板和坠胡声,又被吸引来了。 时间长了,也有好多人来请张怀生去演出。张怀生演唱的河洛大鼓,自然地融入了豫剧、曲剧、琴书、坠子等河南地方区域的多个剧种或曲种的音乐元素;唱腔板式多样化、随机化、现场化,有等几十种板式。这些丰富的唱腔在叙述故事情节、描写人物性格与心理时,都各具独特的效果;注重与观众的互动等。
但是张怀生并不热衷商业演出,他喜欢的还是给父老乡亲们说书。在辽阔而肥沃的乡土中,他的河洛大鼓终于长成了大树。张怀生在传承并发扬河洛大鼓这一方面,本人的艺术创作强调结合时代特征,作词语言朴实、贴近百姓生活;作曲在继承传统唱腔的基础上有意地融入民歌、民谣音乐甚至通俗流行歌曲的音乐素材;唱腔旁白等不断吸收借鉴相声、评书的表演元素,使河洛大鼓在保持传统色彩的同时,与时俱进。结合河南方言土话努力将河洛大鼓独特的“大融合”音乐色彩和浓郁的地方风格发挥到极致。在从事传统河洛大鼓书的演唱同时,张怀生又结合时代发展创作出《白云山颂歌》(词曲)、《牡丹之歌》(词曲)、《处青春》(词曲)、《洛阳颂》(词曲)、《河南农业颂歌》(词曲)、《水席谣》(曲)等河洛大鼓唱段,又继承整理了《大宋金鸠记》、《破镜记》、《包公案》、《平原枪声》等前辈流传下来的书目。
从2006年起,张怀生参加了参加北京电视台举办的“中国最令人向往的地方”颁奖晚会(演唱河洛大鼓书《牡丹之歌》)、马街书会(演唱河洛大鼓《河南农业颂》)、河南省白云山旅游景区文艺演出(演唱《白云山赞歌》)、河南电视台“梨园春”栏目、中央电视台四套纪录片《天地洛阳》节目、东方卫视《非常有戏—寻根》节目、洛阳首部贺岁数字电影《处青春》插曲《处青春》的词曲创作及演唱、偃师市首届国家文化遗产河洛大鼓曲艺节、宜阳县第二届国家文化遗产河洛大鼓曲艺节、参加河南省汝阳县第三届国家文化遗产河洛大鼓曲艺节、“中原古韵”首届河南省(淮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洛宁县第四届国家文化遗产河洛大鼓曲艺节、洛阳市真不同饭店电视连续剧《洛阳水席》插曲《水席谣》的作曲创作及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