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说起胡启华做的竹叶龙,早已不仅仅局限在上舍这个小山村里,从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2009年的中法文化交流年,再到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胡启华做的竹叶龙早已在世界人民的眼前大放光彩,湖州、宁波的文化单位更是慕名而来,找到胡启华要求定做竹龙。

1991年的丝绸文化节上,为了能够将上舍的这条龙重新舞起来,胡启华扛起了制作化龙灯的重任,召集了村里的几位村民,通过胡启华的回忆,一条新的化龙灯重新经过设计,终于制作完成,再次登上了舞台,并且大获成功,从此,这条古老的上舍化龙灯便开始走出上舍,在更大的舞台上翻腾起来。

1997年,当时安吉竹子博物馆成立,胡启华制作的这条化龙灯作为一项文化遗产被搬入了博物馆用作陈列。因为一条完整的竹龙需要消耗大量竹子,胡启华并没有贸然将山上的毛竹砍来做材料,最初只是在村里捡一些废弃的竹子,一边做,一边摸索。没有任何参照,只能是凭着想象一点一点地做,尤其是龙头,一直很难找到合适的材料,做了拆,拆了又做,前前后后共花了一年时间,才最终定型。整条龙更是花了足足4年的时间,才算完工。陈启华大概算了一下,一共用了1000多斤毛竹才完成了一条100斤重的竹龙。有了第一次的艰难,如今胡启华做龙灯可谓熟门熟路,做一条龙,几个月就能完工,近几年来,大大小小的竹龙已经有五六十条从陈启华的手中走向全国各地。这些用竹子全新打造的龙,也有了一个新的名字:“竹叶龙。”身披竹子的竹叶龙在2008年奥运会时还走上了奥运舞台,2009年又参加了中法文化交流活动的表演,这一年胡启华成为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上一篇:【传统戏剧】荆州花鼓戏(湖北省)传承人:胡新中

下一篇:【民俗】海西蒙古族祭敖包(青海省)传承人:洛藏金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