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陈瑞春出生在象山石浦东门岛的一个渔民家庭,家里三代都是渔民。生于海岛长于海岛的他,16岁开始就在东门船厂学习造船技艺,20岁开始便下海从事打鱼,如今在一家古船制作坊做船模。

“云儿飘在海空,鱼儿藏在水中。早晨太阳里晒鱼网,迎面吹过来大海风。潮水升,浪花涌,鱼船儿飘飘各西东。轻撒网,紧拉绳,烟雾里辛苦等鱼踪。鱼儿难捕船租重,捕鱼人儿世世穷。爷爷留下的破鱼网,小心再靠它过一冬。”这是上世纪30年代著名电影《渔光曲》的主题歌。看过电影的人大多熟悉旧中国渔民的苦难生活以及渔村的破败凄凉,然而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渔光曲》就是在象山的多处海岛取的景。

那时候,陈瑞春还没有出生,不过,对于渔民的艰辛,他一点都不陌生。他的祖上流传着比《渔光曲》更为朴素而久远的曲子,那就是渔民号子。象山渔民号子具体何时起源,现在已难考证。但从劳动号子与生产劳动紧密相连来看,大致可以确定,象山渔民号子约在唐宋时期已经初步形成,由于条件比较落后,渔民们在海上和岸边劳动时,需要齐心协力,特别是需要表达劳动过程中的心声和体验,于是自然产生了许多或高昂悠远,或欢快优美的渔民号子。

据陈瑞春介绍,船上或岸上有多少生产操作程序,就有多少号子,十分丰富。每种号子,由于各渔村地域不同,渔民习惯不同,作业类型不同,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不过按工序大致可以分为五类:手拔类、手摇类、牵拉类、抬物类和吊货类。每类下面还可以再细分,不过各类号子之间可以灵活通用。

祁庆富教授表示,中国许多沿海地区以前都有渔民号子,但在机械捕鱼取代人工作业后,生存空间不断萎缩,甚至彻底消失,象山渔民号子之所以还能保存下来,关键在于地方政府和当地人民的文化自觉性,注重挖掘和整理。陈瑞春老人自己就整理了26种号子,并被评为该项目的省级传承人。象山文化馆有支号子队,由十几个人组成,平时经常做舞台表演,许多迎亲和划船比赛也喜欢请他们表演。从渔船转移到舞台,从劳动转化为艺术,正在成为渔民号子传承下去的一种尝试。 

 


上一篇:【传统音乐】渔歌(富春江渔歌)(浙江省)传承人:钱林法

下一篇:【传统音乐】越窑青瓷瓯乐(浙江省)传承人:丁宝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