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传统舞蹈】高跷秧歌(市级)
2017-03-01 10:54
高跷秧歌又称高跷,是一种广泛流传于中国各地的汉族舞蹈,因舞蹈时多双脚踩踏木跷而得名。高跷秧歌的历史久远,源于古代百戏中的一种技术表演,北魏时即有踩高跷的石刻画像。 据可考史料,辽西高跷秧歌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高跷是一种汉族民俗活动。一般以舞队的形式表演,舞队人数十多人至数十人不等;大多舞者扮演某个古代神话或历史故事中的角色形象,服饰多模仿戏曲行头;常用道具有扇子、手绢、木棍、刀枪等;表演形式有"踩街"和"撂场"两种,撂场有舞队集体边舞边走各种队形图案的"大场"和两三人表演的"小场",角色间多男女对舞,有时边舞边唱。
在高碑店村,有一支建于清朝光绪12年、曾经享誉京华的高跷老会,但到上个世纪末时,会玩儿这一“绝活”的高碑店人寥寥无几,会的人也只是偶尔在村里头自娱自乐一番。2003年,高碑店村党总支拨款重组高跷老会,还特意聘请民俗专家和舞蹈老师做指导,把传统艺术和现代风格融为一体。2005年以来,高碑店高跷老会先后到英国、澳大利亚等艺术节现场献演,闯出了不小的“名头”。
高碑店高跷的特点以功夫好著称,一般高跷都是12个人表演,而高碑店的高跷是14个人,角色扮相齐全,生、旦、净、末、丑行行都有,文武双全,自成一家。其中最著名的戏目包括《西厢记》《打渔杀家》等。
高碑店高跷会的会首朱老太太出面,在东四牌楼下头的一家饭馆做东,请来聒噪档会首一起商议。增加两个角色的动议一提出,遭到了意料之中的反对。诘问不外乎这两个角色有什么出处,怎么讲,叫什么之类。对此朱老太太早已经成竹在胸,听到诘问便脱口而出:一个叫鲶鱼姥姥,一个叫嘎鱼舅舅!此言一出,众人哑了,可又有人提出,你这不是坏老祖宗的规矩吗?最后商量出一个折中的方案,这两个新增加的角色与其他香会相聚时,不许进辕门以里,辕门以外爱怎么走就怎么走。这等于是默认了两个新角色的出现。
打这儿起,高碑店高跷会名声更震,闻名四九城,而且成了高碑店娘娘庙会的压轴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