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手工技艺】德格印经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艺(四川省)传承人:彭措泽仁
2017-05-17 09:53
“第四届国际非遗节”来了,甘孜展馆的设计人员,专门布置了德格印经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艺展点,在窗口,一张巨幅的德格印经院三维照片与格调古朴的木窗形成了隔景的艺术效果,不少人走过展点,为古老的印经艺术啧啧称奇,带着赞叹又透过木窗欣赏着图片上的德格印经院。
在展厅内,现场演示雕版制作的彭措泽仁如果觉得累了,抬头便可看见35年来日日相伴的德格印经院。在彭措泽仁手中,一张张印经板刻下了将在时光中凝固四百年之久的一段段经文,稳坐在木床上,彭措泽仁专注的眼神仿佛把自己的心也一并刻在了印经板上。
对“国际非遗节”,彭措泽仁并不陌生,迄今为止,他参加了四届“国际非遗节”。每一届“非遗节”,彭措泽仁像刻在经板上的一段经文,纹丝不动,仿佛等着走进展馆的人们用相机和眼神拓印下自己专注的姿势。
这种姿势不仅引来了关注的目光,也引来了不少其它藏区雕刻印经板的艺人,前来向彭措泽仁讨教雕刻印经板的技艺,一些观展者甚至索要了彭措泽仁的电话号码,专程赶到德格一睹德格印经院的风采。
现在彭措泽仁不仅在印经板上雕刻经文,也为小学生雕刻藏文教材模板。彭措泽仁解释说,在他心里第十二世德格王登巴泽仁是自己一生敬仰的人。登巴泽仁于康熙末年主持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德格印经院,为德格,为整个世界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
本届“国际非遗节”,彭措泽仁还带来了德格独具特色的印版画,彭措泽仁希望自己也能为文化的传承做点事,而自己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雕刻印经板,让更多的人了解德格雕版印刷的历史和传承。
在彭措泽仁眼里,这些印经板以及制作的技艺比自己的命还要宝贵。“德格土司家历经8代人才将藏区各教派的经板收集、整理到一起。”彭措泽仁通过翻译告诉记者,这些经板来之不易,不能在自己手里断了。
数百年前第十二世德格王登巴泽仁曾留下遗言:“只要德格还有善于雕刻经板的人,就要一直刻下去。”彭措泽仁说这句话一直震撼着自己。所以,每次只要有机会参加类似国际非遗节这样的大型活动,不管自己多累都要坚持下来。
在彭措泽仁看来,举办“国际非遗节”与当年第十二世德格王登巴泽仁修建德格印经院一样都是保护传承文化的行为,作为一名传承人,自己要积极参与,尽到传播和推广的责任。
正因为有无数个彭措泽仁这样的人,印经板上密密麻麻的经文,承载着数百年前人们传承文化的心愿,在一代代人虔诚地刻写中有幸走到了今天,荣幸地走上了国际非遗节的舞台,走进更多人的视野。
彭措泽仁一直记着老师的话:“刻写经文就是造福众生,就是在做善事。”彭措泽仁一直把这句话刻在心间,即使在生活最困难的时候,自己也没有放弃,他说:“自己要把印经板刻下去直到死的那一天。”
当人们围拢在一起,彭措泽仁快速有力地在印经板上刻着经文,刻着数百年来的历史和使命。彭措泽仁说,捧起印经板的时候,自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老师,想起当年老师的严格教诲,想起自己在学习雕刻印经板的过程中有所松懈、刻写错误时,老师那严厉的目光和表情;想起自己学有小成,老师对自己的鼓励和赞扬。
老师已过世多年,想念老师的时候,彭措泽仁便找出老师刻写的印经版,抚摸刻在上面的经文,并默默念诵。在自己刻写经文遇到困难的时候,又会将老师刻写的印经板找来,对比推敲,找到解决的办法。对彭措泽仁而言,老师虽故去,却又活在印经板上,时时在提醒自己鞭策自己。
一张印经板传承着历史,也刻下了一份深深的情谊。握着印经板,那上面是沉甸甸的时光和温暖。当彭措泽仁握着老师留下的刻刀再次有力地刻下经文时,一份文化遗产有丰满的血肉和情感,有美好的记忆和眷恋。
今天人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最终保护的还是那份永不消失的活生生的美好记忆和情感。 (唐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