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魏义民是土生土长的南阳人,在他童年的记忆里,每到逢年过节,南阳的街头巷尾就会有一些制作猴加官的民间艺人在吆喝叫卖。因为猴加官寓意吉祥,又有“猴财”、“猴富”、“猴寿”和“加官进爵”的意思,当时在南阳地区受到了很多达官贵人的喜爱,时常会把它买来当作小孩的玩具,来表示祝福的心愿。

今年已经88岁的魏义民,回忆起当年他与“猴加官”的结缘,仍像年轻人般神采飞扬。他说第一次见到“猴加官”,是在小学的课本上。那时候,他就深深记住了这个神秘又有趣的小玩意儿。

14岁时,魏义民在老家南阳的白河边上,遇见了一位挑着担子的手艺人。手艺人在卖“猴加官”——一只泥塑的小猴子,能把面具取下、戴上。这个本领把魏义民看呆了。手艺人来自新野县,是一位聋哑人。魏义民央求父亲,让本是走街串巷的聋哑师傅住到了自己家里。从此,魏义民这一辈子就和“猴加官”连在一起。

师傅虽是残疾人,但是非常聪明,魏义民跟着他学到了这门手艺的精华。

“猴加官”看似是个小玩意儿,制作过程却极复杂,融合了泥人、布艺、绘画、雕刻等多种技艺。不仅需要在红胶泥球上捏出猴脸,还要有极高的绘画能力,此外,还需要充分掌握好杠杆原理,这样小猴子才能在一次次的摘、戴面具中经受住把玩。这门综合了“跳加官”及“新野猴戏”的技艺,如今传人只有魏义民一人。

“猴加官”的猴同“侯”,猴子戴上脸谱官帽,寓意“封侯又加官”,在老百姓眼里,这可是个吉祥物。然而,在几十年的时间里,这门手艺一直被尘封,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才重新被世人知晓,并于2009年被评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魏义民曾经收过两个徒弟,可现在却不愿再提起他们。原来两个徒弟在拜师学艺后不久,背着老人注册了“猴加官”的专利,甚至成了“发明人”。后来法院判定“猴加官”的专利属于魏义民,但他也不敢再收徒弟了。

魏义民说,自己是“猴加官”唯一的传人,不能把这手艺断到这儿了。他带着“猴加官”参加了许多国内的展览活动,为的就是让更多人了解这门已经有300多年历史的传统技艺。

上一篇:【民间美术】绵竹木版年画(四川省)传承人:胡光葵

下一篇:【民间文学】玛纳斯(新疆省)传承人:奥诺佐•卡德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