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美术】民间剪纸(河南省)传承人:郭丽萍
2017-05-16 15:01
今年38岁的郭丽萍出生在灵宝市五亩乡一个山清水秀的小山村,她从小聪明伶俐,喜欢绘画,尤其对剪纸、绣花、布艺等民间文化艺术兴趣浓厚,一有空就向老艺人学习制作手工艺品,7岁时就能剪出有大有小、或圆或方的“喜”字。 1988年,郭丽萍如愿考上了河南美术学院,学习工艺美术专业。
毕业后,她回到了家乡,成为一名乡镇干部,从事文化宣传工作。在工作中,她经常和一些民间艺人共同探讨工艺品制作技巧,汲取民间文化精华,不断提高工艺品制作水平,曾先后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河南文化杰出传承人”等称号。2000年,她加入了中国剪纸学会。 1999年6月19日,江泽民同志莅临灵宝视察,郭丽萍现场表演剪纸艺术,5分钟剪出一幅《蛇缠兔年年富》,受到称赞。 2006年底,郭丽萍接到通知,为河南省即将举行的“中原文化港澳行”活动准备一批具有豫西特色的文化艺术品。当省委书记徐光春看到郭丽萍带来的剪纸、皮影雕刻等精致的手工艺品时,大加赞赏,并鼓励郭丽萍把灵宝民间文化做成产业,带动群众致富。
徐光春同志的话一下子点燃郭丽萍多年的梦想,使她萌生了创办公司的念头。但是,创办公司谈何容易。资金从哪儿来?产品做成啥样?市场在哪里?一连串的问题困扰着她。但是,郭丽萍暗下决心,无论有多大的困难,也一定要把公司办起来。 二 主意一定,郭丽萍一边准备样品,一边搜集信息,然后让丈夫变卖了生意兴隆的手机店,和她一起带上资金南下广州,北上北京,考察市场,联系客户,寻求合作伙伴。 2007年2月在北京开拓市场的经历是郭丽萍最为难忘的,也使她收获颇丰。当时,她在北京已奔波了半个月,带的钱快花光了,但仍然没有任何头绪。一天,她走进北京“全聚德”烤鸭店设立的民俗展销厅里,看到一套十二生肖的剪纸作品标价580元,陡生灵感。她故意说:“这么粗糙的剪纸敢卖580元?”服务员果然反唇相讥:“你说粗糙,那你能剪出来吗?”郭丽萍说:“能!不信你拿剪刀和红纸来。”她当场剪了一套十二生肖,惟妙惟肖,风格别致,围观的游客赞不绝口。展销厅的经理向郭丽萍深入了解了灵宝民间工艺品的丰厚资源后,决定和她一起到灵宝实地考察。 在灵宝,这位经理看到郭丽萍拥有一个300平方米装饰一新的展销厅,不仅设有剪纸、布制品、皮影雕刻等8个品种齐全的民间工艺品展销室,而且装裱间、培训教室等一应俱全。同时,他了解到灵宝不仅民间艺人多、水平高,作品精美,而且价格低廉,当即与郭丽萍签订了长期供货合同。不久,郭丽萍先后在上海、广州、杭州等8个城市设立了展销厅或建立了产品代销机构。2007年6月,郭丽萍正式注册成立了尹庄镇艺苑民间文化传承有限责任公司。
有了广阔的市场,还必须要有精美的产品和充足的货源。为此,郭丽萍牵头成立了灵宝民间文化艺术协会,把一些心灵手巧的民间艺人吸收为会员,并根据每个人的特长分别建立了档案和联系方式。一些偏远山区的老太太得知后,纷纷拿着自己的工艺品找上门来,她是来者不拒,统统收下。现在,灵宝已有80多名知名民间艺人加入了协会,成为她公司中的一员。 针对农村实际情况,郭丽萍采取“公司+农户”的松散式管理:需要货时,她给这些会员打电话分配任务,会员在家做好后送货或者她上门收购。就这样,这些身怀绝技却无用武之地的农村妇女既不耽误干农活,又足不出户地增加了家庭收入,郭丽萍的公司规模也日益壮大。 三 为了让更多的农民掌握手工艺品制作技术,郭丽萍每月定期在尹庄镇举办培训班,免费培训。至今已举办50余期,培训人数达5000人次。同时,她为了方便群众听课,根据各村特点,她在尹庄镇设立了5个工艺品加工培训基地,定期到各村传授不同的制作技术:每月5日到岳渡村讲解剪纸技艺,每月10日到开方口村讲解鞋垫制作技术,每月15日到浊玉村讲解荷包等布制品制作技术,每月20日到西车村讲解皮影雕刻制作技术,每月25日到南 山村讲解老虎鞋、绣花枕头等制作技术。
现在,除了80多名会员之外,每个村还有50名专业制作人员,农闲时为郭丽萍的公司加工工艺品。 公司的货源得到了保障,许多农民也因此增加了收入。 尹庄镇东车村农民王欠草,以前不会剪纸,参加郭丽萍举办的剪纸培训班后,除了向郭丽萍提供产品外,农闲时还到附近各村,为办喜事的人家剪“喜”字、“寿”字等各种装饰图案,每年收入1万余元。现在在尹庄镇,像王欠草这样的农村妇女有300余人。她们挎着篮子,拿着剪子,走村串户,增加收入改善生活的同时,也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力军。 在郭丽萍的带动下,古老的灵宝民间文化又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剪纸、鞋垫、布老虎鞋等民间手工艺品不仅登堂入室地成为艺术品畅销全国各地,而且还远销美国、法国、日本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郭丽萍仍在继续挖掘灵宝民间文化潜力,她要开发出更多更好的产品,做大做强民间文化产业,她的梦想是让灵宝民间文化闻名全国走向世界,带动更多的群众得到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