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舞蹈】龙舞(泸州雨坛彩龙)(四川省)传承人:罗德书
2017-05-16 14:25
自从2008年2月从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颁发的“命名罗德书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龙舞(泸州雨坛彩龙)代表性传承人”证书后,而今65岁的罗德书对泸州彩龙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不断探研,他和57岁的弟弟罗德学共同担当起了彩龙队伍的组织与培训,不断探索、追求龙舞技艺的完善、发展与创新。罗德书谈起雨坛彩龙悠久的历史和获得的诸多荣誉,记忆犹新,如数家珍,一一道来,他比普通农民显得更沉、更有魅力。
荣誉只能说明过去
罗德书、罗德学是四川泸县方洞镇(原雨坛乡)宋田村土生土长的农民,10多岁起,师从其父亲罗银锟(罗氏家族第四代彩龙传承人)学习龙舞技艺。1999年6月,他们的父亲罗银锟病故后,罗德书兄弟俩就确定为雨坛彩龙第五代传承人,担起了雨坛彩龙队伍建设、培训、演出的重担。他兄弟俩几十年如一日把方洞雨坛彩龙发扬光大。2006年6月,雨坛彩龙创始人:罗氏家族获得泸县县委县政府颁发的“特别贡献奖”殊荣。
据泸县志记载:泸州雨坛彩龙盛行于明末清初,当时方洞镇雨坛“龙洞山”、“雨坛寺”一带就盛行耍草把龙了。明末清初,罗氏家族祖辈罗海清外出广东10年后归家,吸取学习了外地技艺,把草把龙改为布衣龙,将原有的“草把龙”改成彩龙。于是,在1894年出现了第一条雨坛彩龙。大大地丰富了龙舞的表演技艺,在罗氏家族中代代相传。每当逢年过节,婚丧嫁娶,当地老百姓都要耍彩龙,至今延续传承100多年。
新中国成立后,方洞镇雨坛彩龙得到极大发展,曾参加过四川省民间舞蹈比赛获殊荣,参加了北京举办的全国专业团体音乐舞蹈汇演。1985年,被国家编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2006年,泸州雨坛彩龙进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11月13日,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联欢会《和谐阳光、百花芬芳》”开场节目的演出联欢会上,胡锦涛总书记亲自登台为雨坛彩龙“点睛”。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贾作光先生看过雨坛彩龙表演后,对“雨坛彩龙”十分关注,并评价说:“‘雨坛彩龙’是新世纪龙舞的一个典范。”还欣然题写了“中国泸州雨坛彩龙”八个大字。“雨坛彩龙”曾获得“东方活龙”的美誉。2000年9月,“雨坛彩龙”参加“第三届中国北京国际旅游文化节盛装”进行表演,受到文化部及34个国家、12个省、市、区表演团体及世界各大城市首脑会议市长们的赞扬和专家的好评;2000年10月,“雨坛彩龙”参加文化部在铜梁县举办的“首届中国铜梁龙灯艺术节”龙舞比赛,荣获最高奖“神龙腾飞奖”,2001年元月,“雨坛彩龙”应邀参加文化部社图司,北京市文化局主办的“第十五届北京2001年龙潭杯中华民间花卉邀请赛”,喜获“金奖”……
不用繁多的举例,罗德书谈起雨坛彩龙在国内外、省内外、市内外参加各类赛事活动荣获诸多的荣誉时,脸上露出了欢乐的笑容,他说:“荣誉只能说明过去,彩龙发展创新还需倍加努力。”
校园“传习所”里精心培育龙舞新人
雨坛彩龙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和艺术魅力,作为巴蜀龙舞艺术的代表,在中华龙舞艺术中实属罕见,龙舞不仅丰富完善了中国民间舞蹈艺术,甚至对世界民间舞蹈艺术都将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那么,作为“彩龙之源、庄园之乡”美誉的泸县方洞镇,又该怎样继续去发掘、抢救、保护、传承雨坛彩龙文化呢?
据了解,方洞镇党委政府为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和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精神,大力弘扬民族民间文化,发扬龙的精神,激发人民群众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意志,方洞镇在镇内雨坛学校建立了“泸县雨坛彩龙演艺传习所”,聘请了雨坛彩龙第五代代表性传承人罗德书、罗德学为舞龙技术教练,负责龙舞的技艺传授,“传习所”训练基地设在雨坛学校。
罗德书介绍说,“传习所”建立了四支队伍,学生舞龙队。在5至8年级中选拔了身体素质好,热爱舞龙技艺的40名学生组成;建立了学生器乐队。在5至8年级中选拔了8名身体素质好,具有一定文艺特长的学生组成;建立了教师艺体队伍和舞龙队一支。在中青年教师中抽出23名教师组成舞龙教导队,建立了女教师器乐教导队,8名教师任教。镇政府每年划拨1万至1.5万元给“传习所”作培训训练经费。
作为雨坛彩龙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罗德书又是怎样向教师“童子龙”传授龙舞的技艺呢?
“每周利用放学或周末开展2至4学时的训练,向师生传授舞龙技艺基本动作,首先培训学校艺体组教师和教师龙舞队,再次是培训学生舞龙队,从龙舞基本动作开始,再到套路训练,乐器训练,要求半学期后能表演一个完整的套路,期末能进行乐器配合舞龙队套路演奏。基本舞龙技艺动作和套路有一定基础后,学校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每周开展舞龙兴趣活动,体育课上进行舞龙教学,我家兄弟每周放学后到校对师生训练一学时以上。”罗德书说,要教好学生,普及传统文化知识教育十分重要,让他们建立起爱祖国、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教育学生耍龙灯要“形于外,动于中”,耍龙活,首先是人要活。人要象龙一样去看,去动,龙的看和动才有神气。耍龙灯,实际上是在耍人的心。耍龙的人要手随眼动,眼随心动,手、脚、心一齐动,龙就自然活起来了。
“对师生进行舞龙训练辛苦吧?”记者问。
罗家兄弟俩说:“累是累了点,为了龙文化的传承,民间文化的普及,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值得!”
罗德书说,青少年天真活泼,可爱纯真,且自然而富有灵性,要表演出雨坛彩龙人与龙的情感,做到神态交融一体,生机勃勃,天人合一的意境,还真不容易,决非一朝一日能练成。只有在漫长的表演实践中,才能把连贯变化的太极图形中相继呈现出的“龙出洞、龙夺宝、龙拖宝、龙抱蛋、龙擦痒、龙叹气、龙滚宝、跳龙门、龙抱柱、龙脱衣、龙翻滚、龙砌塔、龙背剑、太子骑龙、黄龙滚” 等数十个完整的套路和经典的动作造型完整的表现出来。
壮大稳定彩龙队伍 推动“文化旅游兴镇”步伐
“雨坛彩龙队常在家的只有二、三十人,年龄最大的74岁,最年轻的40多岁。有时接单位搞庆典,或群众红白喜事多场演出时,人员严重不够,培养的几十名青壮年队员,大多数都外出打工挣钱去了,他们认为在家只靠演出收入几百元钱不现实,不划算。雨坛彩龙面临着新时代的挑战,人员少,资金缺。比如说新彩龙的制作,旧龙的维修,器乐、服装的维修等,都需要建立起保护和传承机制,都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支持。”罗德书说,“我永远不放弃,对彩龙发展前景充满了希望,再困难,再多问题也要想办法解决,坚持下去。积极主动培训训练一批稳定的彩龙舞龙队伍,只是我现在年龄偏大了点。”
目前,罗德书确定把27岁的儿子罗大清,弟弟罗德学24岁的儿子罗伟作为雨坛彩龙罗氏家族的第六代传承人来培养。弟俩还有一个长远规划,按照镇上的要求,将对方洞镇新联村黄金龙、薛湾村仙山彩龙、陈田村金龙灯、雨坛学校少年童子龙继续进行技艺指导辅导,达到共同提高技艺的目标,形成方洞民间各具特色的舞龙队伍,立足方洞镇特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舞龙文化、庄园文化、红色文化、仙山文化的内涵,着力打响旅游文化品牌,以方洞镇境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雨坛彩龙、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屈氏庄园”、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石牌坊村三张文化底蕴深厚的名片,有力推动方洞镇“文化旅游兴镇”的步伐。我们坚信,人杰地灵,钟灵毓秀的方洞镇,明天将会更加灿烂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