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宝峰调子会(云南省)传承人:许绍光
2017-05-16 10:04
时光荏苒,许绍光唱山歌对调子越来越痴迷,常常组团参加红河泸西、昆明大观楼、黑龙潭、海口、玉溪、澄江等地“群英荟萃”的山歌大会,与歌交友,获得了不少奖项。久而久之,他对各地民间山歌调子风格了如指掌,并且能融会贯通,最后形成自己的风格。民间流传有海菜腔、八街调、安宁调、火塘调、招亲调、师宗调、双宝调等50多种流派的调子,许绍光又创新了“昆阳调”。他说,在传统“昆阳调”的基础上,我省略了过门,直奔主题,减少了虚词和语气词,节约时间,节奏明快,变化多端,在各派舒缓的调子中脱颖而出,打破传统,实现了一大飞跃。
许绍光的“昆阳调”应用广泛,各行各业都能表现。表现村里人的腼腆时,歌中唱道:“喊我唱歌就唱歌,只唱一个不唱多,一来我没有好声气,二来我没有好山歌!”;表现驻晋部队和村民的双拥情时,歌中唱道:“解放军来解放军,你的恩情数不清,防洪抢险第一线,站在水里心连心!”;表现当年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时,歌中唱道:“月亮出来亮晶晶,收复香港有信心,一国两制不改变,只见香港有五角星!”;表现晋宁之美时,歌中唱道:“晋宁是个好地方,又栽菜来又栽花,鲜花拿到亚非拉么,老美都说顶瓜瓜!
2000年,许绍光与云南省某音像出版社签约制作光碟,推出了《十七十八花正红》、《花子麻子对山歌》等群众喜爱的山歌,每次出版发行,都被“调子迷”抢购一空。出版公司也因为许绍光这位“男一号”赚得盆满钵满,签约三年销售额突破300万元。在当地农村,几乎每家都有许绍光的山歌调子音像制品。2010年,他参加云南电视台娱乐频道“云南省山歌电视大赛”获银奖,随后还参加了云南电视3台“甩山歌”栏目,创造了很多经典曲目。
用山歌传递正能量
许绍光成了明星人物,走在大街上不认识的人经常和他打招呼。 “要学山歌也不难,不是读书打算盘,男的要学许绍光,女的要学肖凤兰。”许绍光“粉丝”不知从哪里创意了这句歌词。许绍光听后,不是沾沾自喜,而是陷入了沉思,他说,党委政府积极支持唱山歌,自己要带头传递正能量,不搞有损晋宁形象的曲调。
许绍光的名气越来越大,吸引了昆明、宣威、曲靖、泸西、师宗等“调子迷”不顾路途遥远,背着行李来跟他学唱调子,大到50岁,小到16岁的都有,对于这些痴迷者,许绍光都是免费传授技艺,倾其所能,耐心细致地讲解。他还自办了很多期免费的培训班,前后收了上百个徒弟。宝峰调子会恢复那年,许绍光成为调子会的积极组织者,参与到“宝峰调子会”山歌调子大赛的筹备与举办当中,到玉溪、曲靖、文山、昭通等地州,边唱调子边发招贴广告,邀请全省民间歌手参会,为“宝峰调子会”的兴盛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全省形成了一种影响力,被民间称为“云南山歌王”。
许绍光介绍,“宝峰调子会”是晋宁地区土著彝族文化与汉族文化水乳交融的集中体现,由宝峰“正月接佛庙会”习俗中的对调子习俗发展而来,历史悠久。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十六日,各地群众聚集一起唱山歌、对调子,交流情感,倾诉爱慕之情。宝峰调子会”也成为滇池地区最有影响力的传统山歌调子盛会。
2013年,“宝峰调子会”列入云南省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今年9月,许绍光被认定为云南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宝峰调子会汉族山歌调子代表性传承人。
记者 王玮 通讯员 黄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