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1940年出生在屏山县城东门的一个贫困家庭,从小就特别爱听爱哼船家艄公的号子。

江净乐是一名金沙江老纤夫,从17岁开始便在金沙江边拉纤学习号子。江净乐对金沙江号子情有独钟,被誉为“金沙江号子大王”。

1957年,江净乐进入金江木船社(今屏山县航运公司),成为一名纤夫,渐渐成为喊号子好手,一喊就是37年。

近些年,被视为“长江文化活化石”的金沙江号子,吸引了许多艺术家和媒体前来关注,上世纪60年代拉纤曾到过扬州、镇江、南京、武汉等地,并把各地号子的特色融入金沙江号子中的江净乐也因此名扬海内外。

20世纪末,英国皇家广播电台慕名来到屏山采访,江净乐以金沙江号子的曲调唱了一首《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让英国人竖起了大拇指。金沙江号子随之漂洋过海到了欧洲。

“一定要把金沙江号子吼到岷江边去。”屏山老县城搬迁在即,著名的“金沙江号子大王”——72岁的江净乐几乎每天都要缓步穿过县城西门古老的翙凤楼城门,来到怪石嶙峋、江流奔腾的金沙江边吼上几句。

最近,江净乐想得最多的就是:怎么把金沙江号子带到岷江边去?

回忆 曾经最热闹的西门

72岁的江净乐,是著名的“金沙江号子大王”、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即将离开生活了大半个世纪的县城,离开自己吼了一生船工号子的金沙江,江净乐充满留恋。

江净乐说,他常常穿过老县城西门的翙凤楼,坐在金沙江边的礁石上,回忆起自己在这里的几十年生活。

说起老县城西门,江净乐回忆道:“那个时候(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西门是县城最热闹的地方。”古老的城门楼下,街道两边分布着茶肆酒楼。每到傍晚,从上游的新市镇和下游的宜宾、乃至重庆开来的木船,在江边一字排开。

劳累的船工们纷纷上岸,坐进饭馆,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一直到凌晨一两点钟,茶馆酒馆才关门。”

讲述 抗战的号子有气势

金沙江号子成为非遗项目后,江净乐作为传承人声名远播,曾与日本艺术家对歌,接受过英国广播公司采访。

江净乐印象最深的,还是他2010年参加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三峡纤夫》纪录片。在这部片子中,江净乐把自己从前辈那里学到的抗战号子唱了个够。

坐在金沙江边的礁石上,江净乐对着滚滚江水吼了起来:“号子一声齐了心,拉纤闯滩踏路人;内迁物资要运重庆,百万军粮要出夔门。前方将士舍性命啊,拉纤我们也是在跟日寇拼。”

吼完,他一下子站了起来,挥舞双臂:“我们这些拉纤的,也是当年抗战的主力军哦。”

除了拍电影,接受媒体采访,江净乐还成为国际上研究通俗文艺专家们追捧的对象。他曾经先后和日本、美国的通俗文艺研究专家交流,把金沙江号子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生活 赶溜溜场卖“猪儿药”

1995年,江净乐从航运公司退休后,过起了另外一种生活。每到县城周边富荣镇等乡镇赶场的日子,江净乐就带上自己商店里平时卖的布匹、兽药(俗称猪儿药)去“赶溜溜场”。

“您老这么大年纪,又有退休工资,没必要去挣这个钱吧?”面对华西城市读本记者的疑问,江净乐瞪圆了眼睛:“嘿,这是我锻炼身体的一种方式哦!”

江净乐说,心里盘算着哪天到哪个乡镇赶场,要卖些什么东西,赶着时间去摆摊,这样的生活就很有规律,挣钱只是其次。

江净乐说,这一辈子最上心的还是自己的金沙江号子。除了赶场,其余时间,就和还健在的老工友们,一起喝茶聊天,回味和完善船工号子。

愿望 把号子吼到岷江边

“三尺白布四两麻,手趴那个石头脚蹬沙,一步一拐一把汗,恨不得早点就回家……”

作为目前为数不多的船工号子传承人,江净乐最近几年曾到各地传唱具有金沙江特色的船工号子,声名远播。

但他最喜欢做的,还是和依然健在的老船工们一起在金沙江边喝茶,一起吼当年的号子。在经常一起聚会的老船工中,94岁高龄的刘永荣依然被大家唤做“地滚子”,“这是当年在船上的时候给他起的外号。”

现在,江净乐想得最多的,就是从屏山老县城搬到县新城后,如何把金沙江的船工号子吼到岷江边。“我们想在岷江边要一块地,或者想法打一条船,作为船工号子,以及老屏山所有的民间文化的传唱、展示场所。”


上一篇:【传统技艺】柳疃丝绸技艺(山东省)传承人:魏耀琳

下一篇:【传统技艺】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贵州省)传承人:张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