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现年67岁的洪顺章是云南昭通市巧家县马树镇孔家营村的一位普通农民,17岁便学**并熟练掌握了巧家马树红毡的制作技艺,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巧家马树红毡以红色为基色,图案以黄、绿和白色为主,色彩对比强烈,画面喜庆。旧时,红毡因工艺复杂、成本颇高,是达官显贵的专享之物——出土于昭通市区的东晋霍氏壁画上就绘有二十多位身披彩毡衫的武士。


如今,红毡手艺几乎失传,洪顺章老人是掌握红毡擀制技术的唯一手艺人。每次擀制红毡,老人都犹如完成一件神圣而庄严的事情。图为洪顺章按比例称出适量的羊毛,老伴也放下手里的家务活来帮忙。


擀毡的第一道工序是弹,用大弓把羊毛弹散,呈絮状。只听“嘣嘣”的大弓声响,纠结成团的羊毛便犹如春天的花朵,逐一绽开来。这时,满屋里便会漂浮着细绒毛和刺鼻的味道,一般人忍受不了,但洪顺章老人**惯了,镇静、淡定地工作着。


洪顺章取来竹帘,铺在地面,将弹好的蓬松羊毛,用小弓一边弹,一边均匀地铺在竹帘上。


根据擀制红毡的面积大小,在竹帘上均匀地铺好蓬松的羊毛,洪顺章端来一盆开水,往羊毛上洒水。水珠均匀地落在羊毛上,这也是极为重要的一道工序,看似简单,却得把握好水的分量。


洒好水后,将竹帘从一端均匀、紧实裹起来。这道工序往往需要儿子来帮忙。


竹帘全部裹起来,成圆柱状,然后用麻绳包粽子一般紧紧捆绑。


洪顺章和儿子一人站一边,用脚将竹帘里裹着的羊毛踩结实。


经过反复踩踏过后,竹帘里的羊毛已经完全结实了,服服帖帖地粘在一起。洪顺章将初成雏形的羊毛毡与竹帘分离,折叠卷好,每一道工序,都做得一丝不苟。


卷起来的羊毛毡需要两个人脱了鞋,光脚不断的踩踏、搓揉。直到羊毛毡达到理想的硬度,再晾晒起来,晾干后用刀具割去边上多余的皮毛,用火苗轻微烧一下,一块平整、结实的白毡就做出来了。


别看擀制红毡是个粗活,绘制图案可是个细致的活儿。年近古稀的山村老农,瞬间变身成了艺术家。老人在毡上用浆糊和染料绘出来的图案线条流畅、布局美观。红毡图案讲究喜庆、和谐,大多都是传统题材,如“五股万字”、“寿扣万字”、“松鹤同寿”、“坠子”、“狮子滚绣球”、“喜鹊探梅”、“鹿望金钟”、“十二生肖”等。


图案绘制十分考究,要求艺人具有一定的美术功底——不借助模板和复杂的工具,只凭感觉绘画,做到横平竖直,线条流畅,龙、凤、鹿等吉祥图案要左右对称;且铁笔较重,对绘图者的腕力亦是一大考验。更难的是毛毡的吸水性差,每一根线条都要反复刻画才能绘成。不同颜色交汇之处,更要仔细处理,不能让各色染料混杂影响画面质量。老人一坐就是几个小时,生动的画面展现在毡上。


绘制好图案的羊毛毡需要晾晒数日,晾干后放入大铁锅里烧火煮。煮毡的水里加了红色的染料,羊毛毡就变成了红毡。煮红毡也是件麻烦事,煮了一面,需要捞起来,翻转、重新折叠,接着煮另一面。


煮好的红毡需要摊在地上,用铁铲刮去上面的面粉,用清水反复冲洗干净。一块鲜艳的红毡就“新鲜出炉”了。


父子二人吃力地将洗净的红毡用木棒挂起来,晾干之后就大功告成了。


洪顺章与老伴育有子女五个,分别在昭通、东川、会泽、巧家等处工作。这天正赶上儿女带着孙子回家来探望二老,难得如此热闹,一家人做了满满一桌子菜。


坐在炉边烤火,洪顺章老人的这双布满老茧的手格外显眼。红毡制作周期长,工艺繁琐,利润低,因此,村里的年轻**多不愿意从事毡艺制作,宁愿外出打工,这一门技艺能否传承下去,已成了洪顺章老人的一块心病。


两个小孙子在挂满红毡成品的院子里追逐嬉戏,欢乐的笑声萦绕在农家小院。


上一篇:【传统音乐】彝族阿都高腔(四川省)传承人:吉始日黑

下一篇:【传统舞蹈】松桃瓦窑四面花鼓(贵州省)传承人:龙云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