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亚鲁王(贵州省)传承人:陈志品
2017-05-13 15:05
陈志品,1951年6月8日生,男,苗族,小学文化,贵州省紫云自治县四大寨乡卡坪村卡坪寨人。
陈志品的爷爷陈正贵是个大歌师,也是生意人,为人耿直,讲义气,当时卡坪寨是个集贸市场,四面八方的人都到这里来做生意,这里的治安很混乱,卡坪有个吴氏家族的地主,负责地方上的治安,但治理不下来,治安这一块,就靠陈正贵,整个卡坪市场,陈正贵说一声,那些偷盗、抢劫的,连气都不敢出。陈正生是陈正贵的弟弟,人们通常称他叫“陈二汉”,当时的“大汉、二汉、三汉…”等,是通过比武而论的,陈正生的武艺高强,但比不上水塘镇的姚车堂,姚车堂武艺级别是“大汉”,陈正生是“二汉”。陈志品谈到他的两个爷爷时,内心充满敬畏、自豪。
陈志品家族世代都有人唱诵史诗,到陈志品这一代,他的伯父要培养几个自己家族中的孩子学习当歌师,就选上陈志品和另外两个堂哥。陈志品刚满13岁,就和两个哥哥一起跟随伯父学唱史诗《亚鲁王》。
陈志品学唱史诗有自己的一套独到方法,伯父教他们兄弟三人时,伯父教一句他的两个哥哥就跟着读一句,唯有他双眉紧闭,全神贯注地听伯父唱诵,而伯父却认为陈志品不是学唱史诗到料。为此,伯父教育他,要认真跟着读,不要每天学习的时间就睡觉。伯父对他的误解,使他心里非常难过。伯父教了一个片段的史诗,就让他起来背诗,他对伯父说:“伯父教的时候,我都睡了,不知道伯父教什么,我背不了。”伯父又让两个哥哥起来背诗,可是两个哥哥背得吞吞吐吐,有的地方甚至背不下来,两位哥哥背过后,陈志品就站起来对伯父说:“我来背,让两个哥哥听听。”于是就背诵伯父教的史诗,伯父教到的片段,他一句不漏的背下来。伯父教他的时候,明明看到他是睡着觉到,怎么能都记得呢?这让伯父感到出乎意料。伯父问他是怎么记得时,他回答伯父说:“伯父教我们唱诵史诗的时候,我虽都闭上双眼,但心里是想着伯父教的内容,把它记在心里,就都记得来。”两个哥哥明白他的学习方法,采用这个方法学唱史诗,结果记得特别快。
陈志品13岁时一面学唱史诗,一面读书,15岁时因卡坪寨被火烧,家里特别困难,就失学回家。陈志品的伯父授徒和其他歌师不一样,他的徒弟只记住某个片段,他就让徒弟到葬礼上唱诵史诗。陈志品记住的内容多,不到14岁,伯父就让陈志品在葬礼上试唱史诗,到16岁时,陈志品能独立主持葬礼,会用亚鲁文化举行“治病”仪式。陈志品年纪虽小,但因掌握的内容多,在当地就小有名气,前来找他主持葬礼的人很多。20岁时,陈志品参加当时的“路线教育”、“农业学大寨”,做过6年的卡坪村卡坪大队记分员、当过3年的大队保管员工作。期间,文革时,在他坚持主持的葬礼中,民兵、红卫兵、乡里的副书记三次到葬礼上抓过他,但机灵的陈志品每次都躲过抓捕。有一次,他在葬礼上唱诵史诗,民兵突然向他袭击,此时,围观他唱诵史诗的人很多,他伸出两只手,向大黑锅外层用力摩擦,双手全黑,他将自己到脸抹黑,又向周围的人都抹去,大家的脸都变成了黑脸,民兵到办丧事的家里找他,但辨认不出哪个是歌师,就回去。另一次抓他的不是民兵,而是红卫兵,他在葬礼上唱诵,红卫兵到家里来找他,他就用草帘子把他裹住,红卫兵没有看到他,就回去。第三次前来抓他的是乡里的副书记带到工作队,来到葬礼上,副书记对他说:“我走到哪里都看到你,今天是来主持葬礼仪式的吧?”他回答乡里的副书记说:“这年头哪里敢唱那些牛鬼色神的东西呀!我们这里早就破除‘四旧’,就算有些人的思想还扭转不过来,但这年头谁敢冒皮肉风险的苦去为那些思想扭转不过来的人从事封建迷信的活动呢?你说是不是书记?”听陈志品这么说,书记向工作队的同志说:“大家都听到了吧?今天我们到这里来,这里的群众思想进步快,已经没有从事封建迷信的活动了,大家都回去吧。”乡里的副书记把工作队带回去了,其他歌师害怕副书记的工作队还会再回来,此时,已到该唱诵史诗的时候,陈志品就主动上前去唱诵,其他歌师见他唱了很长的时间,乡里的副书记一行没有再回来,他唱累了,其他歌师才接着唱诵。
1979年,陈志品当选上卡坪村的村委主任,至1989年因超生卸任。陈志品自参加卡坪村主任工作后,就放弃唱诵史诗亚鲁王,也没在民间用亚鲁文化举行“治病”仪式。到1989年,家族的长辈中,只剩下教他唱诵史诗的伯父一人,他父亲和其他长辈都先后去世,卡坪村其他家族的歌师对他伯伯说:“你们陈氏家族,看来你过世后,就没人当歌师,你们世代传下来的史诗,很快就灭种了。”陈志品的伯父听到这些话非常生气,回到家就强迫陈志品,必须继续学习史诗,重新在葬礼上唱诵史诗。他也听到本村歌师对陈氏家族的歌师传承情况评头论足,于是他就下定决心,要做卡坪村一流的歌师。他用一年的时间,在葬礼上听其他歌师唱诵,又谦虚地向其他家族有名的歌师学习歌师技艺。一年多时间后,他重现葬礼,在一次葬礼的唱诵中,他从创世唱到亚鲁王征战、迁徙等故事,唱诵得非常的投入,声情并茂,他自己也掉了眼泪,围观的中老年人黯然泪下,在场的人仿佛经历了一场悲壮的战争、苦难命运、迁徙他乡的历史。这次唱诵,唱诵一鸣惊人,迎来了其他家族的歌师的赞誉,听过他唱诵史诗的人都对他非常的钦佩。
从13岁跟随伯父开始,歌师陈志品在其40余年的史诗唱诵生涯中,他到过罗甸县唱诵,经常到望谟县主持葬礼,在本乡镇中,很多村寨的村民都喜欢请他主持葬礼。他唱诵的史诗到目前已有上千次,用亚鲁文化给病人举行“治病”仪式有上万回,人们都认为,在四大寨乡卡坪村的歌师中,没有人能和陈志品相比,他是卡坪村技艺最高的歌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