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出生于1953年的吴通贤是地道的苗族人。他的父亲是家族享有盛名的歌师。从小的耳濡目染,使吴通贤爱上了哼哼唧唧,后来慢慢知道了歌的意思,也就越发认真起来。到了18岁,便正式跟其父亲学艺。
 学艺期间,吴通贤利用游方(苗族青年男女谈恋爱)场、走亲访友的机会与他人进行对歌,得到不断的提高。经过家父的指教、自己的努力,或许还有天生的悟性,身经百战的他在26岁的时候已经成为杨柳塘一带对苗族《刻道》很有研究的的名歌师。
 “刻道”,作为一种“工具”的名词,为镌刻之意,“刻道”亦称“刻木”,又叫“歌棒”。歌棒的材质以枫木为尊,这和苗族群众自古以来对枫木的崇拜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这就“引出”了作为一种文化载体的名词——《刻道》。
 《刻道》是苗族《开亲歌》中的精华部分,主要记载了苗族婚仪中的礼数,是苗族的“婚姻法典”。《刻道》在2006年以“民间文学”项目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上一篇:【民间文学】苗族口头经典“贾”(贵州省)传承人:李会堂

下一篇:【民间文学】彝族古歌(贵州省)传承人:杜元元